近日利用出差高铁上的空闲将《了凡四训》再读了一遍。在这炎热而繁忙的夏季,每打开这本书仿佛自己置身在清晨的大明湖畔,微风拂来顿感凉爽惬意,却有一股暖流缓慢在心田滋润开来。
只做好事 莫问前程《了凡四训》回答了中国人最关心的两问题,如何保平安、获取功名利禄,合并起来就是如何改变自己的命运?
袁了凡用自己真实的人生经历,谆谆教诲后代子孙“命运好坏,离不开人的心”,无论仁义道德还是功名富贵,都是可以从内心去“求”的。袁了凡极力向后人证明,真正能改变自己命运的,是自己的心念和行为,并且提供了对普通人都有帮助的方法论。想要财富名望,就需要持续修炼与之相匹配的心态、思想、品德和能力。
在传统普遍存在命理风水的封建迷信社会里,袁了凡倡导了积极向上、自己命运自己掌握的人生态度。当今世人仍然可从本书中收获良多。
全书分为四个篇章:立命之学、改过之法、积善之方、谦德之效。
立命之学主要讲述他自己的真实经历。小时侯袁了凡遇到一位算命的孔先生,讲他其后一生重要事件的发生时间和结果都占卜告知,袁了凡36岁以前发生的一切事件也都一一应验了孔先生的预言,直到在栖霞寺拜见云谷禅师。禅师告诉他,事实上只有凡夫俗子才会有所谓的“命数”,非常善良和非常邪恶的人,命数都很难困住他们,因为善与恶积下来的种子,会让命运变的很不确定。
《易传》中也记载了同样的告诫,“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云谷禅师启发袁了凡下半生怎样改变呢?就是要种植新的种子,让他发芽、开花,结出新的果实。从那开始,袁了凡重新规划了自己的愿望,坚持不懈做好事积累阴德,不断扩大充实自我的德行。果真改变了孔先生此前对他“一生无儿女、五十三岁寿终正寝”的预言,不仅考取了更高的功名生了儿子,也更加长寿,给子孙也《了凡四训》这本书时他已六十九岁高龄。
其后三个篇章则是具体方法传授。
改过之法强调,人的每一言一行都在为自己积累吉凶祸福,如果想要获得福气远离祸害,在行善之前,是先改正自己的过失,这是改变命运的第一步;积善之方通过讲故事的方式传授后人,并提供了顺其自然帮助别人的十种方法;谦德之效也是继续通过讲故事的方式,提醒后人应时刻谨记《尚书》的古训,“满招损,谦受益,时乃天道”。
幸福人生必修课我理解全文四个篇章的逻辑架构是:
“立命之学”是提出观点,告诉后人命运是可以改变的,即从心出发;
“改过之法”和“积善之方”是具体改变命运的方法和必经过程。改变命运需要持续行善修炼,在行善之前要先改过,我认为这是袁了凡先生自己半生践行最为了不起的地方!改过之法就是不断自我反省,首先要自查哪些行为是“不善”的、对别人会有损的,然后才去行善,确保行的是真正的善;
“谦德之效”则在方法论层面再次升华,古人有太多失败的案例教训在先了。如果不能做到持续谦虚谨慎,则很可能功亏一篑,树大招风、高处不胜寒说的也是这个道理。立定志向后,就应该处处与人方便、不忘谦虚,自然终将修得福报。
积善之方是全书最厚重的篇章。十个“善”的故事有真有假、有曲有直、有阴有阳,每一个都值得仔细辨别。其中印象最深刻的是以孔子学生的例子介绍“真假之善”。
什么叫做是、非?鲁国法律规定,凡事国人能从其他诸侯赎回俘虏过去做臣妾的女子,都可以得到官府奖励。子贡有一次赎了人回来却不接受官府的奖励。这个事听起来很高尚,但是孔子听说以后,很不高兴,说:“子贡做的不对啊。圣贤做什么事,都是为了改变不良风俗而对老百姓产生教化的作用,并不是为了满足自己的心理而去做事。现在鲁国穷人多,如果领了赏金就被指责为不够清廉,还有谁愿意去赎人呢?”
后来,子路救了一个溺水的人,那人为了答谢送了一头牛给子路。子路接受了,孔子高兴地说:“从此以后,鲁国就会有更多的人愿意去救掉到水里的人了。”
当然袁了凡在当时的年代,也未能更加深刻地从制度层面来思考这个问题。但仅仅从孔子和子贡、子路同样助人之后的态度来看,我也非常赞同讨论行善,不应该只看行为本身,还要看这个善行是否会有弊端,不应该只看当前,还要看到长远;不应该只看个人得失,还要看对天下大众的影响。
什么又叫做阴、阳呢?凡是做了好事让别人知道,就是阳善;做了好事而别人不知道,就是阴德。积阴德才会得到上天的回报,积阳善则只是享受世间的名利,而名利其实还是造物所忌讳的。阴阳之间的平衡也是非常微妙!
现代人再读《了凡四训》,如一定要最好的借鉴,那就是:只做好事,莫问前程。
以和为贵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