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麻黄、麻黄根
两者均来源于麻黄科植物草麻黄、木贼麻黄或中麻黄。
前者以草质茎入药;后者以其根及根茎入药。
前者功效能发汗解表、宣肺平喘、利水消肿、散寒通痹;后者功效则能固表敛汗、理气化痰。
2、夜交藤、何首乌
两者均来源于蓼科植物何首乌。
前者药用藤茎或带叶藤茎;后者药用其块根。
前者功效能养心安神、祛风通络;后者功效能补肝肾、泻肝风、清热解毒。
3、地骨皮、枸杞子
两者均来源于茄科植物枸杞。
前者药用根皮,后者药用成熟果实。
前者功效为凉血止血、清热退蒸、清泄肺热、清热 滋阴、清热解毒;
后者功效则能补肾益精、养肝明目、补血安神、生津止渴、润肺止咳。
4、大腹皮、槟榔
两者均来源于棕榈科植物槟榔。
前者系用果皮,后者系用种子。
前者能下气宽中、利水消肿;后者则能杀虫破积、利气行水。
5、荔枝、荔枝核
两者均来源于无患子科植物荔枝。
前者药用果实,后者药用种子。
前者功效能消肿散结、益气止血、生津止渴; 后者功效则能温中散寒,两者皆能理气止痛。
6、青木香、马兜铃、天仙藤
三者均来源于马兜铃科植物马兜铃及北马兜铃。
青木香系用其根,马兜铃系用其果实,天仙藤系用其茎叶。
其功效各有不同:青木香能行气止痛、解毒消肿、清热燥湿、解毒辟秽;马兜铃能清肺降气、凉血止血、利水消肿;天仙藤能祛风利湿、活血止痛。
7、车前、车前子
两者均来源于车前草科植物车前及平车前。
前者药用全株,后者药用种子。
前者功效能清热解毒、祛痰;后者则能清肺化痰,两者皆能利水通淋、清肝明目、止泻。
8、橘皮、橘核、橘、橘叶、橘白、橘红、橘络、橘根、橘红珠
均来源于芸香科常绿乔木橘类。
橘皮系成熟果实之果皮,橘核系果实之核仁,橘为成熟果实,橘叶系橘类的叶,橘白系多种橘类果皮的白色内层部分,橘红系多种橘类的果皮的外层红色部分,橘络为果皮内层的筋络,橘根系药用其根,橘红珠系指未成熟细小果实。
其功效各异:橘皮能健脾理气、燥湿化痰、利尿通淋;橘核能理气散寒;橘能开胃理气、润 肺止渴、醒酒除烦; 橘叶能疏肝理气、止咳化痰、利尿消肿、杀虫;橘白能和胃化浊;橘红能消痰散结、祛风通络、理气宽胸;橘络能理气化痰、活血通络;橘根能降气止痛、散寒除湿;橘红珠能健脾消食、清胃止渴、活血除症。
9、胡荽、胡荽子
两者均来源于伞形科植物胡荽。
前者系用全草,后者系用果实。
前者功效能消食下气;后者能健脾和胃、止痛、行 气、止泻,两者皆能解表透疹。
10、桑叶、桑椹、桑枝、桑白皮
四者均来源于桑科植物桑。
桑叶药用其叶,桑椹系用果穗,桑枝药用嫩枝,桑白皮系除去栓皮的根皮。
其功效:桑叶能疏散风热、清肺润燥、清肝明目、凉血止血;桑椹能补益肝肾、增液生津、滋阴养血、延年益寿;桑枝能祛风邪、通血络、祛风湿、利关节、利水气、消浮肿;桑白皮能清热泻肺、利水消肿、泻热止血、清利湿热。
11、葛根、葛花、葛谷、葛蔓
四者均来源于豆科植物葛。
葛根系用块根,葛花系用花,葛谷系用种子,葛蔓药用藤茎。
其功效,葛根能解肌发表、除烦止渴、清热解毒;葛花能解酒醒脾;葛谷能清热化湿、醒酒健脾;葛蔓能清肺利咽、清热解毒。
12、紫苏叶、紫苏子、紫苏梗
三者均来源于唇形科植物皱紫苏、尖紫苏。
紫苏叶用其叶,紫苏子用其果实,紫苏梗用其茎。
其功效:紫苏叶能解表 散寒、行气宽中、行气安胎、解鱼蟹毒;紫苏子能止咳化痰、祛 风散寒、温中和胃、活血散瘀;紫苏梗能疏肝理气、温中和胃、下气安胎、利肺止咳。
13、莲子心、荷叶、藕节、莲子
四者均来源于睡莲科植物莲。
莲子心用其种子的绿色胚芽,荷叶用其叶,藕节系用根茎的节部,莲子系用成熟种子。
其功效,莲子心能清心火、解营热、去烦躁、止谵语;荷叶能清暑利湿,升发阳气、祛瘀止血、固精涩遗;藕节能收敛止 血、凉血养血;莲子能补脾止泻、益肾止遗、养心安神。
14、苦楝皮、川楝子
两者均系来源于楝科植物苦楝或川楝。
前者用根皮或干皮, 后者用成熟果实。
其功效,两者皆能杀虫、清热、燥湿;后者兼能行气止痛。
15、槐花、槐角
两者均来源于豆科植物槐。
前者用花蕾,后者用果实。
前者能清肝、杀虫疗疮;后者清热润肝。两者均能凉血止血。
16、茺蔚子、益母草
两者均来源于唇形科植物益母草。
前者用其成熟果实,后者用其全草。
前者能凉肝明目; 后者能疏肝调经。两者皆能活血祛瘀、清热解毒、利水消肿。
17、鹿角霜、鹿角胶
鹿科动物马鹿或梅花鹿已骨化的角或锯茸后翌年春季脱落的角基为鹿角,而其未骨化密生茸毛的幼角为鹿茸,鹿角霜为鹿角去胶质的角块,鹿角胶是鹿角熬制出所出的胶质。
相信有些初学者会主观认为鹿角切片为鹿茸,完整一只的叫鹿角,鹿角霜顾名思义是鹿角上的霜。错。
18、蝉蜕、蝉花
蝉科昆虫黑羽化时脱落的皮壳为蝉蜕,别名蝉退、蝉衣、虫蜕、蝉壳、蚱蟟皮、知了皮、金牛儿、虫衣。
其行甘、寒,擅长散风除热,利咽,透疹,退翳,解痉。
蝉花是埋于浅土、露出茵棒,虽然其中一部份为蝉蜕,但其为真菌类麦角菌科蝉花,是寄生于蝉蛹上形成的子座和蝉蛹尸体的复合体。
其性甘、寒,用于惊痫,心悸,小儿夜啼,久翳不退,疟疾。
19、蟾蜍
全身是宝,蟾酥、干蟾、蟾衣、蟾头、蟾舌、蟾肝、蟾胆等均为名贵药材。
蟾蜍的耳后腺、皮肤腺分泌的白色浆液的干燥品叫蟾酥,有解毒、消肿、止痛、强心利尿、抗癌、麻醉、抗辐射等功效,可治疗心力衰歇、口腔炎、咽喉炎、咽喉肿痛、皮肤癌等。
蟾蜍除去内脏的干燥尸体为干蟾皮,性寒、味苦,可用于治疗小儿疳积、慢性气管炎、咽喉肿痛、痈肿疗毒等症。近年来用于多种癌肿或配合化疗、放疗治癌,还能减轻副作用,改善血象。
蟾衣是蟾蜍自然脱下的角质衣膜,对慢性肝病、多种癌症、慢性气管炎、腹水、疗毒疮痈等有较好的疗效。 此外,蟾蜍的头、舌、肝、胆均可入药。
20、竹子
竹叶又称淡竹叶,为禾本科植物淡竹叶的干燥茎叶。
性寒,味甘淡,入心、肺、胆、胃经,具有清热除烦、生津利尿的功效。
竹茹又名淡竹茹、竹皮,为淡竹的茎杆除去外皮后刮下的中间层,成卷曲扭缩丝状团形。入药可生用,亦可将生姜水与竹茹充分拌匀,置锅內微炒制成姜竹茹。
性凉,味甘苦,入胃、胆经,具有清热化痰、除烦止呕的功效。
竹沥又称竹汁、淡竹沥,为淡竹的茎用火烤而流出的液汁。
性寒,味甘苦,入心、胃经,具有清热化痰、镇惊利窍的功效。
竹卷心又名竹针、竹心,为嫩竹叶卷面而未张开的幼叶。
与竹叶性味、功效相同,具有清心除烦、消暑止渴的功效,但清火力较强。
竹黄又称天竺黄、竹膏,为青皮竹等因被寄生的竹黄蜂咬洞后,而于竹节间贮积的伤流液,经干涸凝结而成的块状物质。
本品自然产出者很少,大多采用火烧竹林的方法,使竹暴热后,竹沥溢在节间凝固而成,然后剖取晾干。
其性寒,味甘,具有清热豁痰、凉心定惊的功效。
竹笋,植物竹的新生嫩芽,按采收季节不同,分为冬笋、春笋和鞭笋(夏季采摘)几种。
竹笋营养十分丰富,既可食用,又具有很高的药用价值。其性微寒,味甘,具有益气开胃、清热化痰、通利水道的功效。
还有竹衣(金竹杆的内膜)、竹精(新竹管腔内之液汁)等亦入药。竹衣治喉哑劳嗽,竹精治汗斑。
21、当归(根部)
当归味甘、辛,性温,归肝、心、脾经,有补血、活血、止痛、润肠的功效,多用于血虚诸证,妇女月经不调、经闭、痛经,以及虚寒腹痛、瘀血作痛、跌打损伤等。
当归在入药时,部位不同,功效有别。根上端称归头,当归头功擅止血;主根中段的粗壮部分称归身,当归身功擅补血;支根下端细小的分支称归尾,当归尾功擅活血祛瘀;头、身、尾全体称全当归,全当归既能补血又能活血。当归素有”头止血而上行,身养血而中守,梢破血而下流,全活血而不走”之说。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