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次从合肥回南京的路上,我接到了一个电话。
朋朋打来的。
想约着一起喝酒,好久没喝酒了。
听到这话我心里发慌,这两天喝的已经够晕头转向了,这还没到南京呢难不成又得喝嘛?于是我当场就把他拒绝了。
也不是说拒绝吧,而是说我还在高铁上,不在南京。
随即朋朋又说,那个昊也在。
这时我瞬间就想起来了,前一天晚上看昊发朋友圈说最近他都在南京上课,我还准备等回南京了联系他呢,只是一忙起来把这茬事给忘记了。
于是我连忙又改口说,定地方吧,我六点到南京,刚好能赶上晚饭。
昊,本科时的大学校友。
目前在马鞍山移动通信上班,去年刚考上南京大学的MPA。
虽然这次是第一次见面,但微信已经加上不短时间了。
当初加微信是为了向他了解MPA及MBA相关信息。
我最近这段时间有一个很大的感触,就是环境的重要性。
你想做什么事,或者,你想成为什么样的人,首先你得为自己营造一个这样的氛围来,换句时髦的话来说就是圈子。
靠单打独斗是很难成功的,不说其他的,假如你想学习英文,你自己一个人闷在家里学,就算你能坚持学下去的话,那种效果也是差强人意的,而且现实更多的往往是,学着学着你就放弃了。
所以现在我是越来越能理解了环境是能改变一个人的这句话了。
饭桌上酒杯一端,感觉还不错,挺优秀的一个人。
这是第一次吃饭。
紧接着从浙江出差回来我就开始安排第二次吃饭了,一回生二回熟嘛。
找了家饭馆,朋朋,昊,还有我,三人一瓶白酒。
吃吃喝喝,酒没喝多少,但天倒聊了不少。
最后聊到MPA上课,于是我说,那,我能不能明天和你一块去上上课?感受感受校园。
昊回答道,当然没问题。
次日一早,我开车来到南大,背着一个小书包,昊出来接我,然后一起去教室。
课程是公开课,学生还是挺多的,但一多半都是在玩手机,当然认真学习的也有。
我们找了个座位坐下,老师在讲台上坐着讲课。
听课的大部分时间我是在笔记本上查资料,因为老师讲授的课程我不太感兴趣,中间穿插了几句题外话我倒是蛮感兴趣的,放下手边工作认真听了听。
老师说,我的学生啊,每个学期至少要读个几百篇英文文献,如果你连这个都做不到的话,那你还是不要读了。
这句话说的很有份量。
我是怎么理解老师说的那句话的呢?
这是一种拜师、学习的方式。
英文产自哪里?
英美等发达国家。
那英文文献呢?
英美等发达国家。
既然是发达国家,那在各方面肯定都是赶超发展中国家的,尤其在科研、高新技术这一块,包括文学、音乐、艺术也是。
首先我们得认清自己的实力,实力不够就是不够,该怎样弥补就怎样弥补,静下心来踏踏实实的学就行了。
你自身实力不行,你又不愿意虚心请教学习,那你想干啥咧?
所以我很赞同这个老师说的话。
我随手在网上查了一下这个老师的简历:78年生人,本硕博均就读于南京大学,博士生导师。
看来,这是一个厉害的角色呀。
上午课程结束,昊带我去学校食堂吃饭。
我背着书包走在校园里,这是一种什么样的感觉呢?
仿佛回到了18岁。
这种感觉特别的好。
这时我就能明白为什么王石六十多岁了还选择去大学读书。
因为读书能够使他年轻。
(完)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