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长一段时间,我都是不折不扣的精神动力学整合派咨询师,各个精神分析流派(自体,依恋,客体关系,经典等)的概念都通过看书,听课有接触,但是没有一样达到精通的程度,就像在商场里逛,这个柜台看看,那个柜台看看,却没有真正买到自己中意的商品。每当看到一些咨询师能将自己定义为“XX流派咨询师”,我都会深感自己的不足,但是又不知道接下来该怎么发展,应该选哪个流派去深入。
在过去的三年里,我虽然一直和拉康派精神分析师工作,但是从没有想过要到这个流派去精进,因为我动力学的所有的基础训练都是英美流派,一招一式都有规则可遵守,也就是有“抓手”可握,但是拉康派给我更多的感觉是虚无缥缈,融合了很多哲学,数学,符号学知识,甚至中国传统的道家思想,给我很遥远的感觉。
去年4月,在同道的推荐下,我参加了一位比利时精神分析师的关于拉康的一个概念的讲座,几天的课程下来,真的是云里雾里,深刻体验到拉康理论之难懂。接着,班上的几个同学邀约课后一起组建学习小组,一起讨论理解并消化课上的概念。于是,我们打印出了教材,大家轮流主持阅读并讨论词条。我们的学习热情高涨,但是一群小白在共同学习的过程中却深感痛苦,备受折磨,一次为了寻求关于“波罗米结”的解释,我们花了一个小时的时间思考并讨论,最后也没有所以然。这样的讨论氛围感强但是却没有什么效果。我在分析中沮丧的将问题告诉了分析师,谁知他几句话就将我们的困惑解释的清清楚楚,那一刻我意识到寻求一个懂知识的带领者的重要性,于是我请求分析师能够推荐一个懂行的能够教授理论的老师,这也促进了我们后来和S老师的合作联盟。S老师是一个博学且通晓讲授的好老师,能够将晦涩难懂的理论用简单清楚的方式让我们明白;同伴们也立刻组织了培训班,并请了通晓法语和拉康理论的翻译。这样半年摸爬滚打的课程下来,感觉对拉康的一些基本理论有了更多的了解,慢慢能将自己的具体案例和一些理论做结合,感到曾经遥远模糊的理论原来并不是那么遥不可及,越来越亲切。
在组建培训班及后期学习的过程中,我深深体会到外语的重要性,拉康派的分析中语言非常重要,很多原文翻译成中文好像就找不到那个原始的感觉了。比如:分析师在法语中的表达是analyste (分析者),而被分析者的表达却是analysant (要分析的人),这会让很多初学者混淆,因为在大家的印象中,分析师才是主导,应该用主动的说法,也就是analysant。但是,这样的表达恰恰传达了拉康理论中的一些核心思想:分析者才是他话语真正的主体,一个人只有在自己的话语中才能成为主体的他,所以用主格的方式。这些词用法语显示的很清楚,但是用中文好像更难表达意义。领悟到这些后,我捡起了法语,努力去看法文原版专业读物,以便更好的理解吸收原文的精确意义。我也看到很多优秀的国外拉康派精神分析师因为语言的问题,无法和国内的同行顺畅工作,因为法语毕竟是小众语言,在中国的心理咨询师中懂法语的人并不多。我很庆幸自己学过法语,在这方面有着便利,我也产生了一个想法,希望用自己的特长能在传播西方的精神分析中做出自己的贡献,让国内的同行能获得他们渴求的知识,当然,传统的精神分析起源于西方,还需要和中国本土的当代的文化做一结合才能更好的让中国心理学工作者获益,那这方面未来其实有很多潜在的工作可做。
所以我就这样产生了将重心放在拉康精神分析领域的想法,如果可以,我希望将自己定义为“拉康精神分析实践者和传播者”。学习的过程并不容易,因为没有科班的基础,一切都要自己摸索从头开始,可是,虽然道阻且长,我愿意慢慢去探究,去成长,希望能在自己选择的道路上越走越远。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