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琅琊榜》之国士谋士

《琅琊榜》之国士谋士

作者: ThinkJava | 来源:发表于2019-02-03 11:01 被阅读8次

    似真似梦故人还。
    弄沉浮,复青天。
    寒火难销,策马灭狼烟。
    风骨长存情义永,呕病血,定江山。

    清笛吹彻月梅寒。
    镜中花,枉前缘。
    千回百转,何处换昔年。
    天若有情天亦老,浊酒醉,且凭栏。

    “谋士谋事,国士谋国”

    高者为国士,而下者为谋士。
    谋士,纵然腹有良谋,其实仍是为一人谋,为一事谋。因此可以巧妙谋划做成一件事,然而,事情的终极目标——也就是事情的根本意义和价值,却往往抛在脑后。于是他们有些时候会做事不择手段。
    国士则不然,他们一样坐为计谋,一样纵横开阖,一样拨云弄雨,但是他们的终极目标明确,懂得做这一切根本上为了什么、这一切根本的价值是什么,也明白在这些价值之下,什么可为什么不可为。可以说,他们是有理想的,而且,在追求这个理想的过程中,他们每一件事都不违背这个理想所应该有的原则。
    谋士或可成一时一事,而国士才能开辟时代。

    且以戏论之。

    谢玉

    剧中宁国侯谢玉算得上老谋深算,政治经验丰富,可称为太子谋事的第一谋士了。然而虽然一时间也使得太子在皇位争夺中形势大好,但他最终身败名裂、放逐而死,太子也被废黜出京。
    他的覆灭根源何在呢?从剧情看,是因为,他拥立太子的政治倾向得罪了太子的政敌誉王,而他当年暗杀自己妻子莅阳公主的私生子不成、却误杀了自己现在的盟友、江湖豪门卓家孩子的事情被揭露,从而卓家化友为敌首告了他为太子暗杀政敌等罪状,给了誉王将他入罪的实证。
    但是,其实谢玉的覆灭,根本原因是他在“谋事”而非“谋国”。说他“谋事”,因为他只为谋求扶助太子夺得皇位,只为因此自己获得拥立之功。他既不关注“君”到底应该是什么样的,也不关心天下人需要什么样的“君”。
    使一人得到皇位,是“事”;使国家得到一个什么样的君主,拥有一种什么样的政治景象、社会状况,是“国”。
    于是,为了争取成为皇帝,在谢玉的谋划之下,太子不择手段打击一切不投靠他的官员,既有政敌,也有那些本来立场中立、有才干、人品正直的人,甚至派人暗杀一些妨碍太子不法行为的官员;在谢玉的谋划之下,太子用金钱拉拢腐蚀官员,为求重金不惜违法牟利。从个人角度看,谢玉可谓忠,殚精竭虑,哄骗自己儿子为自己获取政敌情报,不顾女儿将产让自己女婿去冒险杀人;从“术”的角度说,谢玉可谓“狡”,他一边利用姻亲关系,驱使江湖势力行暗杀手段,一边利用懵懂的儿子接近政敌套取消息。然而,从公从私,这些都是见不得光的,更是以无辜者的生命为代价的。
    这样的人扶植的君主,叫天下人如何信服?这样的人掌握了天下,叫生民如何能活?
    以为自己的鬼蜮伎俩不会被人看破,未免太小看天下英雄了!一旦曝光,便会成为世人憎恨、复仇的对象!“失道寡助”,焉能不败!
    以诡诈之术可以成一时一事(比如诬陷冤杀赤焰军和祁王),但是终究为世人所憎恶,因此,谋士可以逞一时之得,终非成千秋大业者。
    孔曰“仁”,孟曰“义”,老子曰“受天下辱,为天下主”“受天下垢,为天下王”,共同说出一个非常重要的道理:谁都愿意拥戴爱护自己,愿意为自己承担责任,愿意冒风险保全自己的人来做领袖。因此,只为谋权者,机关算尽,终究功名两败。

    梅长苏

    誉王俯首囹圄,畏罪自杀,王妃腹中胎儿无辜,梅长苏想尽办法将她救出,对政敌的仁慈一如对昔日亲人;谢玉是陷害忠良的元凶大恶,但其妻儿无辜,梅长苏鼓励公主出来揭露往事,昭雪冤案也保全了他们;虽然昔日冤案皇帝难辞其咎,但是出于父子天伦,梅长苏从不曾怂恿景琰弑君杀父;虽然知道庭生就是自己那贤德的表兄祁王之子,但梅长苏并不赞成继位的新君景琰以此子为储君,因为在他的心中昔日祁王的政治理想已经有了继承者,而如果血统之论再起风波,反而破坏了这个理想;为了昭雪昔日冤案、澄清政治氛围,梅长苏甚至向老皇帝承诺从此远离庙堂……
    宽容昔日仇敌,而非快意恩仇;是非分明惩恶扬善,而非株连甚广斩草除根;不计个人亲疏,甚至超越一己好恶;为了政治清明,甘愿无名无利,更遑论呕心沥血、国难邦危之际挺身而出——此非国士而何?
    “麒麟才子,得之而得天下”,这或许是戏剧中的噱头,但是得无双国士才有一个清明世代,则已然是历史的昭示。
    此剧本系戏说,但所以能“洛阳纸贵”,不过是人们心中对国士的仰慕从未因岁月流逝而去。戏说不足论,但士的身影从未远去,只是——“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为国士,沉吟至今。

    抛开戏中事,放眼古今,便知这个道理并非作者虚拟或读者妄臆。

    廉颇

    廉颇对将要前往渑池与虎狼般的秦王会盟的赵王说,我估计你三十天能回来了,如果你不回来,请允许我立太子为王。
    这就等于说,如果我觉得你回不来,我就要拥立别人了。赵王听了是什么滋味,且不说,如果赵王平安归来,他是不是因此会怀疑廉颇对自己的忠诚?至少为了减少这种不必要的猜忌,廉颇应该不说才是,但是,廉颇说了。他的心中“赵国”大大重于眼前的这个“赵王”,只要有“王”在,那么赵国就不会授人以柄,至于是父子谁在为这个“王”,他并不执着。
    这就是国士,他所谋的是国家利益。而他或许可以不说出口,避免赵王猜忌,但他选择光明正大地说出来,绝不为鬼魅伎俩,也正是这种价值追求所应该坚守的原则:这样的光明磊落的人做出的选择与决定,大家有信心。
    “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廉颇这样的国士是重要的一个原因。

    狄仁杰

    武则天称帝,改唐为周,狄仁杰,这位以不畏权贵著称的唐代名臣,从未反抗武周,相反,甚至为之呕心沥血,最终却又为何犯颜直谏,力劝武则天立庐陵王李显为太子,使得唐朝社稷得以延续呢?
    因为他也是国士。
    他不会不知道,他大半生的政治生涯在武周,如果改回李唐,可能他身后不会得到很高的评价,青史春秋未必会给他一个“生荣死哀”,但是对于他来说,国泰民安才是忠君效力的目的。在高宗死去、则天强势的情况下,反抗武氏,必然使得国家陷入动荡,涂炭的肯定是百姓,坐收渔利的肯定是边疆少数民族政权;而武氏临终,如果违反传统立自己武姓后人为嗣君,那么必然激起捍卫传统和支持李唐的人的反对,国家也要陷入动荡,黎民苦难,边疆危急。
    为了避免这样的局面,狄仁杰在自己最后的关头直言进谏,并推举支持李唐的张柬之接替自己,所做的这一切都是为天下计,为社稷谋。

    “愿为辅弼,使寰区大定,海县清一”(李白《代寿山答孟少府移文书》)
    “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杜甫《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
    这就是他们的理想,是他们所有谋略智慧所追求的终极目标。
    在这个过程中他们良臣择主而事,
    一如魏征之接受李世民;
    一如范仲淹之为民请命。
    他们“先天下之忧而忧”,或许他们的文韬武略,也会有“术”的运用,但绝不会主动坑害构陷他人,置无辜百姓于不顾,因为这种手段本身就是与他们的追求相违背的。除非你死我活的关头,他们总会选择 “不杀”。他们虽然追求在实现这种理想的过程中获得自我价值的实现,但是他们绝对懂得个人的追求永远都不能跑到终极理想的前面去。

    关于戏中梅长苏

    贪婪、嫉妒、猜疑、利益……种种种种造成了十三年前的悲剧,一腔意气风发情变成今日的隐忍病弱身,一双降龙伏虎臂变成今日的搅动风云手,一身戎马倥偬艺变成今日的权谋玲珑心,甘心又如何,不甘心又奈何?我佩服林殊的,不在他被人人称颂的麒麟之才,而在于他始终如一的赤子之心。他为复仇而来,最终却为天下而去,这片心胸,早已超越了一个谋士,他是一个真真正正的无双国士。
    他身边的人都在叫他小殊,小殊,可他早已不是当年那个京城里最风头无两的少年,他心里装的,不仅仅是复仇,而是天下。我想,为什么大家都喜欢他?曲折的经历、复仇的艰辛、不变的执着,固然都是他让人喜欢的原因,但是更吸引我的,是他那份正本清源、荡浊涤清的初心。
    我们每个人从幼儿园到大学,受到的教育都是积极向上的,老师从小就告诉我们,做人要诚实守信,做事要认真负责,对人要友好善良,对己要严格要求。然而当我们踏入社会后,价值观就被现实一遍一遍地冲刷,日积月累,即使是珠峰也会慢慢消融,很少有人能够坚守住那份真。我现在工作的单位是一个国企,最初的时候,我真的是抱着一腔热情在做事,任何事都有始有终特别负责,然后慢慢地,我发现,我干着最累的活儿承担着最大的压力,同事却因为能力不足而被分配了最轻松的活计,做错了事也不会有什么后果,责任还可以往我身上推卸,好处却拿了一堆。这样的情况在我们公司比比皆是,业务做得不行,闲人倒是养了不少。我的价值观也发生了一些改变,我不断问我自己,为什么要这么累,为什么不能放弃,那些活儿干得不好又能怎样?我开始明白为什么国企会被大家诟病至此,这样污浊的环境,又有谁能坚持本心独善其身呢?个人的力量终究太过微小,除了一起沉沦别无他法。
    但林殊和他的朋友们做到了,十年谋划,早早选定了值得辅佐的帝王和值得托付的臣子,在虎狼环伺的朝局中顶住了压力,实现了所有有志之士最初想要达到的清明盛世。在银幕之外的我们,如何能不羡慕?如何能不喜欢?我们也希望在脆弱的时候,身边有那么一帮朋友,倾尽全力助你帮你,明知不可为而为之,明知前有荆棘也要勇往直前,明知罪犯叛逆也要拔剑相护,为了情义,为了信任,也为了理想,我们所有在现实中丢失的,全部在林殊身上找了回来,黑与白、正与邪、善与恶,在风云激荡中碰撞对决,赌注则是天下,是我们所有人在生之初便希冀为之奋斗的清明天下。那种热血,那种激情,我们只能在午夜梦回时暗自体味与自励,却不能放诸于朗朗晴空下。我们比林殊更会隐忍,不同的是,他的隐忍是为了理想,而我们只是为了生存,为了不让这个湮灭我们理想的社会抛弃我们,眼看着身边种种不齿行为只能微微一笑转而去林殊身上找寻自己青春的记忆。

    在《琅琊榜》热播完的时候(2015.12),摘抄的这篇文章。
    原文地址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琅琊榜》之国士谋士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hejys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