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体来讲,电影《斯隆女士》和《琅琊榜》讲的故事基本类似,同为谋士(电影里女主是政治说客,但与中国古代的谋士的作用相似)的主人公,身处没有原则和底线的污水漩涡——政治圈,试图达成某个政治诉求。两位主角在实现目标的过程中,都非政治清流,相反,他们熟谙政治斗争方式与套路,他们的手段比同僚们更无人性,他们的终极法宝都是让对手自设坟墓,等到跳进去才恍然大悟,然而已经来不及。
两位主角的不同之处在于,《琅琊榜》的主人公梅长苏,之所以拥有十年报仇终不晚的信念,原因始于他因人陷害,遭遇了普通人无法想象的家破人亡,自己被挫骨刮皮才换回一条命。而斯隆女士如她自己所说,“难道一定要遭遇过重大伤害,才会明白是非曲直吗?”她的信仰在世俗角度上,来得轻飘飘了些,这也是我无法看懂本片的根源。
一个人真的仅凭一缕执念,哪怕牺牲包括自己在内的一切,也要达成目标吗?斯隆女士的政治目标是通过一项提议枪支管控的法案,所以尽管她的职业是“墙头草”说客,且她是业内最顶尖的说客,行事风格、手段比起普通说客,只有更加精湛和敬业,但直到最后所有人才发现,她的职业外表下隐藏着最坚定的社会信仰,足以令所有政治家俯首惭愧(如果他们愿意的话)。
除了影片最后十分钟,在此之前,斯隆女士为达目的无所不用其极,非法监视对手,不顾身边人感受利用他们,在媒体面前揭人童年伤疤,使他人陷入生命危险。总之,我一度以为斯隆女士有轻微反社会人格,因为她过于冷漠、自私、没有情感,直到最后,一切大白,原来斯隆女士才是最热爱美国人民的那位。
比起斯隆女士,电影的另一位重要角色——斯隆前秘书,她的行为逻辑反倒更好理解。电影一开始,秘书女士对斯隆女士说:“我更适合学术。”斯隆回:“人们读书是为了进入现实世界。”秘书答:“我宁愿一直泡在书堆里。”电影最后,秘书选择回归学术圈,验证了我的猜想。她选择学术,并非为了逃避现实生活,而是发现自己在现实里终将被消解。她不像其他人,工作体面,生活幸福,为大公司打工就够了,某种程度上,她和斯隆女士很相似,不会为现实妥协,只不过斯隆选择改变现实,她选择拥抱精神世界。
我理解秘书对斯隆女士的感情,不理解,但感动并愿意支持。斯隆女士和自己就像一卵双生,知道世界上有斯隆这样的人存在,会让自己感到安心。为斯隆做卧底,是秘书女士为自己设的最后期限,她用斯隆做了一次实验,也许斯隆这样坚定的人会改变自己,毕竟她也不想再次为读书背负债务。只是最后,看到斯隆虽然成功促进法案通过,但也付出太大代价,她问自己:“这样值得吗?尽管我同意管制枪支,但管制也有缺点。当我看到同事被持有枪支的人所救,我也会怀疑自己正在做的事。要我放弃一切,去推动这项法案,不可能。我还是放弃吧!”
我想起《十三邀》其中一期,许知远采访李诞,李诞说,他怎样都行,吃苍蝇馆子喝啤酒也行,五星级酒店也行,但他最怕自己怎样都行,所以一定要逼自己赚钱。注意,是赚钱,而不是为社会做点事。李诞作为前《南方周末》职员,曾经拥有远大新闻理想,如今却说着“人间不值得”,在综艺上说段子。李诞是做了另一种选择的秘书女士。
斯隆女士在生活里一定是很讨厌的人,她曾因为讨厌学生会主席,设计陷害并取而代之。可她还是被很多人尊敬,我想正是因为她所拥有的品质太过稀缺,社会进步依赖于他们,当然,他们也是首当其冲的“背锅侠”。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