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丁伊登》笔记
一本小说,写一个年轻的穷苦的水手,爱上了一个资产阶级小姐,然后奋发向上努力拼搏,最后成为了一个大作家,最后却又看到了这个资产阶级小姐的虚无虚荣可笑的地方,并同时看到成名后的虚无,最终自杀的故事。
马丁自己的悲剧来源于他的根本思想,他之所以奋发向上,原因是他爱上了一个女人,可这个女人是在他的内心里面美化过了的,他被爱情蒙蔽了双眼,最终他发现这个资产阶级小姐距离他的爱差得很远。这只不过是一个虚有其表的上层阶级当中的普通人,她远远达不到和他的思想匹配的境界。
他奋斗的根源是建立在一种空中楼阁之上的,或者说至少是建立在别人身上的,这也难怪最后的悲剧。
我们根本不知道别人的思想,也不可能完全了解其他人。一旦他人的行为和我们预想的不一样,那么最好还是去修改自己比较好。
小说的结局可以说是注定了的,小说中最精彩的部分应该是马丁奋斗的过程。那完全是一种个人英雄主义的成功。
强烈的欲望,热烈的爱情,虽然最后被证明是错误的,可是在成功的路途上给在黑暗中孤独前行的马丁以无穷的力量。
正是有这种热烈的欲望,他才能一天只睡四五个钟点,他才能忍受饥饿,穷苦,他人的白眼。知道为什的而活的人便能生存。强烈的去完成一件事情的欲望,你才能有一个强大的灵魂。成功之前的道路永远都是孤独与黑暗的。
马丁成功以后,多数人对他看法的改变,很有意思的事情。同样的书,在他成名之前无人问津,在他成名之后所有人都奉为经典。
我们都是自私的,我们都太忙,太懒,以至于我们没有时间也没有兴趣去深入了解一个人。然后呢,我们把这个世界上的人,标上各种符号,a是普通人,b是厉害一点点的人,c是成功者,d是马云,马云说什么都是对的。
一句话,是你佩服的人说的你就会多思考一下,一句话是伟人说的,你就会先天认为那很有道理。一本书的作者是名作家还是无名作家,对我们有很大影响,但是那跟书的内容多半关系不大,而且多半情况下一个人成名之后的作品大多平庸。
《杜鹃在呼唤》是一个新作家写的还是大名鼎鼎的JK·罗琳写的,这对于销售有着天壤之别。
更欣赏这样的萨特。在拒绝领取诺贝尔文学奖之后他说:“我是署名‘让-保罗·萨特’还是‘让-保罗·萨特:诺贝尔奖获得者’,这决不是一回事。”
子曰:君子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
不要信广告,要信疗效。我们应该多一点努力,多一点耐心去看清一句话的本质,而不是这句话是谁说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