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句摘抄
学习,指的不是获取更多信息,而是拓展实现我们生活中真正渴望的成果的能力。这是终身的生成性学习。
这些启发与我过去的哪些做法相似或相悖?
1 下属员工总是惹恼我,工作不尽心,不努力,只想着吃喝玩乐。
(跟他们的关系都是因为工作的事情,将工作作为一个系统来看,我—他—事情,我不能简单的控制,我也不希望他们只是一味的接受,从一些片面的事例就推出“爱吃喝玩乐”,脑子里就把这个当成了事实,实在不妥)
2 上级领导不管事,不是一个称职的领导。
(每次出现这种情绪的时候都是我在无助的时候,而我在春风得意的时候觉得没有领导的干扰挺自由的。所以,如果我的认为是一个事实,那如何会有两种截然相反的结果,所以,都是别人不对的想法多是自己一厢情愿的······)
3 能用钱解决的都不是事儿,但真的要我花几千元去学习的时候,我犹豫了。
(真的相信,就会执行到底,如果只是做做样子,那就是不信。越是困难的时候越能看出一个人的本真,而这些本真才是自我发展的永恒动力,也可能是永恒灾难。)
4 我没办法完成自己的每周计划,没办法写出很多文章,挫败感让我感觉自己太一无是处了。
(从一些事例就推断得出一个事实:自己无能去完成某些事情,不是以系统的观点,系统至少存在一个纬度:时间,即随时变化着,谁说我一年之后不会完成这些呢?)
没有对错,这是我看世界的一个纬度,而通过阅读书籍中高人的建议,发现他们看世界提供了另外一些纬度,而他们的经验告诉我,我之前的这些纬度可以有更好的进阶,是的,我可以做的更好,除非我从底层就更新自己的一些观念,关于:学习,冥想,日记反思等等。更新的意思不仅仅是听了这个理论,而是实践---反思---实践这样循环了好几次才算是更新了。
底层规律
1 增长极限
一件事物快速增长后就会停滞,不是无限制的增长,从自然角度来看,资源毕竟有限。不能强行推动增长,而是要消除限制增长的因素。
比如招聘人员的例子,开始时确实有效,很多事情都得以落实,我们似乎是一个大家庭一样向前大迈进,随后没有出成果,我觉得人不行,于是继续不停的招聘人员,最多时达到了十几人,但似乎停滞不前了,我更看到了许多新进人员的各种问题。这时候,换一种思路:建立一种有效文化,培养现有的人员,让他们能力更强,而不是一味的增加人,但这些人都符合我们的文化,是一个安全隐患。
2 转移负担模型
由深层问题产生的症状急需我们的关注。只治标不治本。
比如:不停的招聘人员,但没有一个人员令人满意,研究生整体可能比本科、专科生令人满意,让我以为找到好的学生就可以了,但深层次的问题在于:没有建立一种共享、共进的团队氛围,没有一个学习型组织。事实是80%的人都是普通人,即我们都是普通人,能遇到令人不满意的优秀人才可能性低(考虑到我们小县城偏僻等条件),那该如何处理?至少在最近的学习中我发现自我还有很大改善空间,提高自己,提高到自己可以去有效率的影响周围的人,这样会不会慢慢好起来?教会学生不是像一个同事说的“浪费时间,还不如自己做,只给他们做简单的就行,反正他们几个月之后就走了”,而是教他们了,我自己也理解更透彻了,甚至形成了一套教程,以后不论哪个新来的都可以用,这反而是节约了时间。
第五项修炼·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