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公升的眼泪有多重呢?
若说在这世上,读书是一件侃侃而谈,喜闻乐见之事,那死亡当是一件不可说的事。至于为什么,我也说不出个所以然来,只是趁着假期重读了一遍《一公升的眼泪最后的58封信》,不禁感慨:死亡,我们虽怕你,可谁不是在等你。古人有云:天道承负,枯荣流转,却为难以易改之定数。然人世辗转,也要一力抗争,无愧一生。也许我们都在尝试从生的角度,思考死的消亡。

(图片来源网络)
死神来了,你怕吗?
“死神来了,你怕吗?”这是当年一位医生问我的一个问题,现在完全记不得当初的回答是什么,而这个问题之所以记得,是因为医生送我的一本书的扉页上这么写着,是的,就是《一公升的眼泪最后的58封信》,在我的藏书中,它是唯一一本承载我最多回忆的图书,亦是迄今为止,我收到的唯一本赠书。
书的封面很暖,一个身披蓝色长发,身穿红色衣服的小女孩,站立在一片金黄色的田野上,静静地遥望着远方,尽情地享受着自由驰骋的时光,在书的右上角印着鲜红的竖排书名,明晃晃地站在一旁,竟然丝毫不显得突兀,似乎它就该在这里一般。

(图片来源网络)
与封面充满希望的视觉效果相反的是书信内容彻骨的真实。一个女孩勇敢的生存记录,四个好友生死友情,而这之中从痛苦绝望到向死而生的转变,又岂止是短短58封信就可以说清楚的呢?我依稀记得在翻看到第7封信时,曾气愤的把书狠狠地砸在地上,蒙着被子睡了。醒来时,书已经平整地放在床头,我坐在床上默默地发呆,过了很久才开始继续往下读。至于是什么时候读完,已经完全记不得了,只记得在我看完全书后,在书的末页写着这么一句话:你要记得治不好的不是病,是命。这让我很长时间都误认为,送我书的那位医生,是个了不起的哲学家。
“死神来了,你怕吗?”这个问题,我现在仍没办法作答,但我时刻准备着回答。
为你读信,正当时
有人说,每一个能与生命产生联系的事物,都有其独特的使命,于我而言,《一公升的眼泪最后的58封信》就是这样的一种存在。不过短短58封信,却说透了生命随波逐流中无法抗拒的离合,几乎每一封信都是一次生命的体验和思悟,而这或是我们在命悬一线同死神不断的较量中,才能彻底懂得明白的东西。
第二次再读这本书时,是在参加“临终关怀”志愿者服务期间。我被安排照顾一个13岁的女孩子,我见到她的时候,她正在和一名医护人员玩“跳花绳”,见我过来,她很不客气地问,“你叫什么名字,从哪里来?”语气中满是敌意,我愣愣地看着她一时忘了说什么。
好在这样不愉快的初次见面,并没有影响之后我与她的相处。她是一个很淘气也极爱美的女孩,平日必须做的一件事是带上假发,扎一个漂亮的马尾辫,然后颇为得意地照一张相。但很多时候,她都是在睡觉中度过,而我就坐在一旁看会儿书,隔着些时间叫她一下,有一次醒来她问我,“在看什么书,很好看?”
“是的,这本书,很好看。”
“读给我听听吧!”

(图片来源网络)
这之后,她入睡前和醒来后,我都会给她读上一封信,日子就这一天天的过去了。直到有一天,我正拿着书去她房间时,医生过来告诉我,她已经走了。我靠在墙上,硬逼着自己不要哭出来,可眼泪还是不停地往外冒,止都止不住。那是我第一次感受到生命猝不及防的无可奈何与深深无助。
“生老病死”是人必经的人世轮回,但要坦然接受,当真不是一件容易事,即使它是一个客观存在的现实。
我们虽怕你,可谁不是在等你
这个假期要说收获,应该是很庆幸重读了这本书,很高兴自己在屡次搬家中,没有丢下任何一本书,一走了之,才有当下这么多回忆和感悟。以前我很害怕被这个世界遗忘,被所爱之人抛弃,也时常陷入深不见底的孤独中,尤其这几年在外漂泊,这感觉更为深刻,后来渐渐地明白,谁不是这么一路走过来的。这么一想,心里反而舒坦很多,心境自然也就豁达了些。

(图片来源网络)
《一公升的眼泪最后的58封信》这本书的确值得一读,既然现代社会,对生死问题,依然有所避讳,而这又是我们不得不面对的一个人生课题,不如就借助文学感知一二吧!在这个大家都忙着为生活奔波,为理想奋斗,为未来拼搏的社会,也是时候给自己一点时间,回头看看自己走过的路,想想自己要做的事,知止而后定,莫不如是也。
古人有云:生死大道,岂可一言蔽之。但我还是想说,“死亡,我们虽怕你,可谁不是在等你,感谢生命有你。”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