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茶通古今(八)——摒弃穷奢极侈的前代茶饮,迎接自我的新生|億仝茶

茶通古今(八)——摒弃穷奢极侈的前代茶饮,迎接自我的新生|億仝茶

作者: 茶里小乾坤 | 来源:发表于2018-02-13 21:41 被阅读0次

    在明朝这一时期,中国茶业出现了较大的变化

    宋元时期,除贡茶仍然采用团饼茶外,散茶在民间俗饮已经得到了较广泛的普及。

    但明朝初期,贡茶仍然采用福建的团饼,后来,明太祖朱元璋认为,进贡团饼茶太"重劳民力",决意改制,下令罢造"龙团",改进芽茶。

    明太祖的诏令,在客观上,对进一步破除团饼茶的传统束缚,促进芽茶和叶茶的蓬勃发展,起到了有力的推动作用。

    明朝茶业在技术革新、各种茶类的全面发展以及名茶的繁多上形成了自己的时代特色。

    穷奢极侈的宋代饮茶发展到元代已开始走下坡路,饼茶的加工成本太高,其加工过程中使用的“大榨小榨”把茶汁榨尽,也违背了茶叶的自然属性,

    所以到了元代,团饼茶开始式微,唐宋时即已出现的散茶开始大行其道。

    散茶的真正流行是明代洪武二十四(1391)以后的事,据《野获编补遗》记载:“至洪武二十四年九日,上以重劳民力,罢造龙团,惟采芽茶以进。”由此“开千古茗饮之宗”,

    散茶于是轰轰烈烈地登上了历史舞台。


    明代的散茶种类繁多,虎丘、罗岕、天池、松萝、龙井、雁荡、武夷、大盘、日铸等都是当时很有影响的茶类,

    这些散茶不再需要碾罗后冲饮,其烹试之法“亦与前人异,然简便异常,天趣悉备,可谓尽茶之真味矣!”

    陈师道记载了当时苏、吴一带的烹茶法:“以佳茗入磁瓶火煎,酌量火候,以数沸蟹眼为节,如淡金黄色,香味清馥,过此而色赤不佳矣!”即壶泡法;

    而当时杭州一带的烹茶法与苏吴略有不同,“用细茗置茶瓯,以沸汤点之,名为撮泡。”其实无论是壶泡还是撮泡,较之前代更加简便,而且还原了茶叶的自然天性。

    明朝——茶具的改革

    由于茶叶不再碾末冲泡,前代流行的碾、磨、罗、筅、汤瓶之类的茶具皆废弃不用,宋代崇尚的黑釉盏也退出了历史舞台,代之而起的是景德镇的白瓷。 

    屠隆《考般木余事》中曾说“宣庙时有茶盏,料精式雅质厚难冷,莹白如玉,可试茶色,最为要用。

    蔡君谟取建盏,其色绀黑,似不宜用。”张源在《茶录》中也说“盏以雪白者为上,蓝白者不损茶色,次之”,

    因为明代的茶以“青翠为胜,涛以蓝白为佳,黄黑纯昏,但不入茶”,用雪白的茶盏来衬托青翠的茶叶,可谓尽茶之天趣也。

    饮茶方式的一大转变带来了茶具的大变革,从此壶、盏搭配的茶具组合一直延续到现代。

    茶壶在明代得到很大的发展,在此之前有流、带把的容器皆称之为汤瓶,亦谓偏提,

    到了明代真正用来泡茶的茶壶才开始出现,壶的使用弥补了盏茶易凉和落尘的不足,也大大简化了饮茶的程序,受到世人的极力推崇。

    虽然有流有柄,但明代用于泡茶的壶与宋代用来点茶的汤瓶还是有很大的区别,

    明代的茶壶,流与壶口基本齐平,使茶水可以保持与壶体的高度而不致外溢,壶流也制成S形,不再如宋代强调的“峻而深”。

    明代茶壶尚小,以小为贵,因为“壶小则香不涣散,味不耽搁,况茶中真味,不先不后,只有一时,太早则未足,太迟则已过,似见得恰好一泻而尽,化而裁之,存乎其人,施于他茶,亦无不可。”

    茶具——材质

    明代的茶具从材质上来讲,以瓷器和紫砂为主。

    明代景德镇瓷器在元代的基础上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全国的制瓷中心转移到景德镇,烧制的青花、釉里红、青花五彩等瓷器在元代的基础上得到进一步的改进。

    明代散茶的冲泡又直接推动了紫砂壶艺的发展。

    宜兴位于江苏省境内,早在东汉就已生产青瓷,到了明代中晚期,因当地人发现了特殊的紫泥原料(当地人称之为“富贵土”)紫砂器制作由此发展起来。

    相传紫砂最早是由金沙寺僧发现的,他因经常与制作陶缸瓮的陶工相处,突发灵感而创作了紫砂壶。

    据周高起的《阳羡茗壶系》载,紫砂器制作的真正开创者应是供春,供春是明正德年间的学仕吴颐山的家僮,吴颐山在宜兴金沙寺读书时,供春在一旁侍读,

    聪慧的他向金沙寺僧学习了紫砂制作技法,制成了早期的紫砂壶,供春遗留下来的紫砂作品廖廖,但他却是宜兴紫砂史上有名可考的第一人。

    因紫砂土质细腻,含铁量高,具有良好的透气性和吸水性,

    用紫砂壶来冲泡散茶,能把茶叶的真香发挥出来,

    无怪乎文震亨在《长物志》中提到:“茶壶以砂者为上,盖既不夺香,又无熟汤气。”因此紫砂壶一直是明代及以后茶壶的主流。

    茶类新发展

    技术不断完善

    据有关资料显示,明清时期在原有的基础上,出现了不少新的茶叶生产加工技术。

    有如明末清初方以智《物理小识》中记到"种以多子,稍长即移"。说明在明朝,有的地方除了直播以外,还采用了育苗移栽的方法。

    由于茶类和新的生产技术的发展,明清茶叶生产方式和茶叶饮用方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饮茶对人们的生活观念的影响也越来越明显。

    明清时期的茶文化的发展中,最引人注目的是茶叶冲泡方法的艺术性和茶具的独特性及茶馆的普及性。

    品饮艺术

    明清时期品茶方式的更新和发展,突出表现在饮茶艺术性的追求。明代兴起的饮茶冲瀹法,是基于散茶的兴起,散茶容易冲泡,冲饮方便,而且芽叶完整,大大增强了饮茶时的观赏效果。

    明代人在饮茶中,已经有意识地追求一种自然美和环境美。明人饮茶艺术性,还表现在追求饮茶环境美,

    这种环境包括饮茶者的人数和自然环境。当时对饮茶的人数有"一人得神,二人得趣,三人得味,七八人是名施茶"之说,

    器具之美

    明代散茶的兴起,引起冲泡法的改变,原来唐宋模式的茶具也不再适合了。

    茶壶被更广泛地应用于百姓茶饮生活中,茶盏也由黑釉瓷变成了白瓷和青花瓷,目的是为了更好地衬托茶的色彩。

    茶馆普及

    茶馆是中国茶文化中的一个很引人注目的内容,

    茶馆的经营和功能特色有以下几种:饮茶场所,点心饮食兼饮茶,听书场所。除了上面几种情况外,

    茶馆有时还兼赌博场所,尤其是江南集镇上,这种现象很多。

    再者,茶馆有时也充当"纠纷裁判场所"。"吃讲茶",邻里乡间发生了各种纠纷后,双方常常邀上主持公道的长者或中间人,至茶馆去评理以求圆满解决。

    如调解不成,也会有碗盏横飞,大打出手的时候,茶馆也会因此而面目全非。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茶通古今(八)——摒弃穷奢极侈的前代茶饮,迎接自我的新生|億仝茶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herst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