戚继光,抗倭英雄,教科书上的人物。名传千古,今天我国的还有以戚继光命名的巡防舰。
戚继光的祖上曾作为亲兵,跟随明太祖朱元璋南征北战,立下汗马功劳,老朱大笔一挥,给了他们家一个世袭罔替的将军职位。戚老爹退休时,戚继光不过才十多岁,名义上却已经继承了父职,官居四品,按照规定要坐轿子出行。虽然将军二字听起来威风凛凛,但是在明朝,官吏的俸禄比较低,如果家里再多几个仆人,极有可能入不敷出,所以许多官员都想办法攫取灰色收入。戚老爹忠厚老实,一生清贫,没有多余的钱租轿子,戚同学只好休学在家,好在教书先生心善,不忍将才埋没,免费给他当家教,唯一的愿望就是希望他将来能够学有所成,报效国家。戚同学不负众望,立下了「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的壮志,而多年后,他用自己的行动实现了这一愿望。
十七岁,放在今天,还是一名高中生,而戚同学,已经开始上班,管理着上万的军民。下面的人不服管,气馁没用,他一边锻炼,一边准备参加武举,皇天不负有心人,他一举中第,成为武举人。参加会试的时候,遇上战争,积极响应国家号召,在边境蓟门待了好几年,在这里,他学到了许多战法,反复研读《孙子兵法》,并且批判吸收。他的才干得到了当时浙江总督胡宗宪的认可,把他调到浙江当参将,这一年他二十八岁。
也许是为了考验他,刚来没多久,敌人就发动了一次进攻,戚同学十分高兴,终于有机会一展身手了。俗话说「兵熊熊一个,将熊熊一窝」,让人大跌眼镜的是,手下的士兵一个比一个怂,丢下自己,跑得贼快,若不是关键时刻自己射杀了敌方首领,这场战役可就悬了。以万敌千,险胜,丢人呀,这帮人是靠不住了,重新练兵吧。新兵们来自两个地方,处州和绍兴,处州兵勇猛,但是每次打仗前都要和戚继光讨价还价,就好比今天,干活之前,和老板说这个不干,那个不行,要怎样怎样我才干。一次两次还能忍,次次都如此,心累呀。绍兴的士兵倒是听话,但是不够勇猛,进攻能力差。摊上这么一群人,太难了,然而上天注定要他成就一番功名,在经过义乌时,看到民众打群架,民风彪悍,定了,就从这里招人,这些人就是后来的戚家军,跟着戚继光建立了赫赫功名。
我不打算写后面的战役,有时间咱再谈。我想说说另一个问题,一个被教科书所刻意忽视的问题。上面说了,戚继光家贫,而当时朝廷斗争激烈,嘉靖修道已经很多年,奸臣严嵩当政,一个不小心,就有可能吃牢饭,甚至丢了脑袋。戚继光的上级胡宗宪和朋友俞大猷为抗倭事业立下了汗马功劳,结果还是成了政治斗争的牺牲品,作为这两人的亲近之人,戚继光能够安然无恙,得益于他的交际手段。上面领导下来了,自己请吃饭,进了京,还是自己请吃饭,而以他当时的俸禄,断然是支撑不住的,所以必然有一些额外的收入。
读到这里,是不是觉得有些失望,但是不要着急,根据书中所说,戚继光当了三十多年的将军,退休的时候,家无余田,有的是数千卷书籍。他所有的收入,不论黑与白,都没有用在自己的身上,而是用于报效国家和人民,他自己是清白的。
相对而言,他的朋友,张居正,可是把许多钱都花在了自己身上,出门坐的轿子大小赶上今天的两居室,需要至少三十二人才能抬起。关于张首辅的故事,得另起一篇,改天再谈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