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戚继光在明朝,无疑是一颗闪耀的明星。即便有人褒奖,有人否定,但都无法抹杀掉他的光辉。
《明朝那些事儿》中对戚继光研究的战术做了系统的介绍,其中重点介绍的是他发明的阵法。《万历十五年》中,对他所使用的武器等进行了全方位的讲解。
最初的阵法是戚继光在对付倭寇时研究出来的,包括小股鸳鸯阵。这些阵法的特点是灵活,机动性强,适用于地势较为复杂的地带。
击退了倭寇以后,戚继光被派往北方。北方与南方不同的是,战场变成了大平原,敌人变成了强悍的蒙古骑兵。如果想要继续使用原来的阵法,那么就要有所突破。
战车的投入使用丰富了阵法的内容。战车的性能主要是以防御为主,形状与民间车相似。不同的是,民间车的车箱两侧各有箱板,而战车只有八片可以折叠的屏风,共长十五尺,平时平放在车辕上,作战时打开树立在一边车轮之后以代车箱,所以叫偏箱车。

战车上还可以装载“佛朗机”轻炮两门。这种轻炮以青铜或铸铁铸成,长度三至七尺不等,口径小于两寸,从炮口装入铅弹。最大型的佛朗机射程约为两千尺。通常这种火炮以及辅助火炮的鸟铳都在战车上屏风后发射铅弹。
戚继光特别编有混成旅,混成旅中由骑兵三千人,步兵四千人,重战车128辆,轻战车216辆。迎敌时骑兵在前阻挡敌人,使战车得以有充裕的时间构成战斗队形。当敌军逼近,骑兵就退人战车阵内。敌骑数在一百以下,混成旅拒不接战,只有来犯的大批敌骑进入火器的射程中约250 尺时,佛朗机、鸟铳和火箭等才同时施放。
混成旅也可能携带重炮,其中之一俗称“大将军”。这种重炮重一千斤,以骡车装运,点放时则需使用大木楔入地面使本身固定。炮筒内不用弹丸,而以小铁球和石块紧紧填实,作用是在零距离大量杀伤敌军人马。

当火器的威力发挥以后,步兵就从战车之后冲出,形成几道攻击波和敌人格斗。等到敌人攻势被挫,队形散乱,骑兵也从车后整队出击。
但是可惜的是,戚继光研究的这一整套堪称完美的战法,随着明朝与蒙古人的和解而无发挥的空间,不失为一种遗憾。
在重文轻武的明朝,军队整体的文化素养较低,而戚继光就是个特例。他不仅著有兵书,还与一些文官成为了朋友,这其中不乏王世贞之列。
戚继光在职期间,素以慷慨著称,对朋友豪爽大方,但却未做私蓄。在被革职以后,戚继光一贫如洗,以至于医药不备,在贫困交迫中死去。
在清算张居正时,李成梁与戚继光均在一并清算之列,而万历选择原谅了李成梁,却始终没能原谅戚继光。因此,明朝失去了重整军备的良机。
在《明朝那些事儿》中,当年明月把历史人物分为了几类,其中有一类是重要的人,还有一类是足以改变历史的人。他认为,戚继光顶多属于是重要的人,不足以改变历史。因为即便没有他,倭寇也是可以被赶跑的,只是时间的问题。属于改变历史的人物,如孙承宗。但是从戚继光对军队的贡献来看,这一评价未免有些低。只能说,当时的局势与制度并未让他的军备扩充计划得以实施,实属遗憾。
纵使戚继光不知疲倦,只身巡视各部,亦或是亲自攀着悬绳登上设在绝壁上的观察所,他还是无法完成他的夙愿,孤独的离去。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