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
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成都博物馆位于市中心,主要分南楼和北楼。其中北楼为展示区,藏品近20万件,涵盖面较广。
▲ 图为北齐菩萨坐像
▲ 图为南朝佛像
今天我们要讲的是成都博物馆内的佛像展
映世菩提
展出时间
2020年1月至2020年8月
展出内容
以南北朝佛造像为主题,联合了四川、河北、山东、陕西等地,共展出102件佛造像艺术,展现南北朝佛教艺术史上的南北两地的佛教艺术交流
▲ 图为北齐菩萨立像
▲ 图为北周佛头像
佛教文化渊远流长,从印度传入逐渐本土化。从展厅中我们可以看出中印佛教的交融,有“褒衣博带”、“龙树背屏”等。里面众多佛像已有残缺,但仍然可见古人高超的石刻造像手法。
这次的展厅主要分为丝路佛影、齐梁之变、和韵同光这三个部分。
▲ 图为北周菩萨立像
▲ 图为北齐彩绘石雕佛立像
前言
两晋南北朝时的成都,作为连接着丝绸之路的重要枢纽,佛教文化在这里得以交流。宗教的兴盛,使成都成为南方地区早期的佛教中心。众多僧侣的佛教传播,也带动了佛教造像的兴盛。
■ 王州子造释迦像
南梁天监十处|四川成都出土
▲ 图为王州子造释伽像
这是展厅入口处的第一个佛造像,由一佛四菩萨组合而成。主尊身着“褒衣博带”佛衣,束带下垂,面型较长伴有圆形佛光,右手执无畏印,赤足站于覆瓣莲台之上。
左右两侧胁侍四菩萨,头戴高冠,披帛着裙赤足立于仰莲之上。莲台之下地神正托起莲台,背屏内侧刻有浮雕说法图,外侧则是飞天,顶端刻三重岩宝塔。
“褒衣博带”:这是在北魏太和前后出现的一种佛装,因类似汉魏士大夫服饰,故名“褒衣博带”。
丝路
佛影
我们常说佛从西来
主要是指佛教通过丝绸之路而来,由西北再向东南扩散
丝绸之路,与佛教文化结下了不解之缘,也见证了佛教的历程
南朝时,丝绸之路受战乱影响
与此同时,以成都为起点经川西、青海转入西域的“丝绸之路河南道”作用凸显,西域等地僧人多经凉州再至巴蜀
所以这时的成都佛造像,更多得受到西北一带的影响
■ 南齐永明元年造像碑
▲ 图为南齐佛造像碑
佛像出土于四川茂县,这是国内发现的最早有明确记年的南朝造像碑。主佛面部圆润,右手执无畏印,以示佛为救众生的大无畏心愿。
佛造教主要是当代社会的体现。立佛身上的袈裟下摆厚重,层叠于佛座之上,这是典型的“褒衣博带”袈裟。这也说明佛像正从印度、西域转而本土化。
■ 释海造弥勒成佛像
南齐永明八年|四川成都出土
▲ 图为释海造弥勒成佛像
造像为一佛二菩萨,表面则有贴金和彩绘。主佛弥勒佛身着“褒衣博带”佛衣,右手执无畏印端坐于台座上。
左右两侧各有一胁侍菩萨,各执法器,背屏则饰以坐佛和飞天。
■ 高善穆石造像塔
北凉承玄元年|甘肃酒泉出土|甘肃博物馆
▲ 图为高善穆石造像塔
这件石塔的风格源自印度的覆钵式,形如覆扣的圆底钵。石塔主要由塔基、塔腹、塔身组成。
塔基:刻有四男四女像,有头光,身披帔帛,手中执物。在每像的左上方还刻有八卦符号。八卦源自道教。由此可以看出,佛教在传入后逐渐和中土文化相融合。
▲ 图为高善穆石造像塔
塔腹:刻有发愿文和经文共三十六行,首行为“高善穆为报父母恩立此释迦文尼得道塔”,故此塔名唤高善穆石塔。
塔身:刻有众佛,其中一尊弥勒佛,盘腿而坐呈交腿式,这是来源于印度的一种坐姿。
■ 越窑青瓷堆塑罐
东晋永昌元年|浙江杭州萧山出土|浙江省博物馆
▲ 图为越窑青瓷堆塑罐
堆塑罐又名谷仓罐,丧葬罐。即我们常说的魂瓶。是流行于三国吴至两晋时期的一种陪葬明器。
这类器物主要出现在江浙一带的高级墓葬中。此罐四周贴塑瑞兽飞禽,腹部则贴塑蛇、龟、鸟等形象。值得一提的是在魂瓶腹部还有一尊佛像。
齐梁
之变
成都的佛造像在梁武帝时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这时因齐梁之变,政治更替
梁武帝为了加强对成都的控制,佛教便成了政治工具
在皇室的大兴之下,佛教日渐兴盛
■ 铜佛造像
梁大通元年|江苏南京出土|南京博物馆
▲ 图为铜佛造像
造像是一佛二菩萨背屏式组成。主佛面部丰满,身着“褒衣博带”佛衣,赤足于莲花之上。主佛右手施无畏印,左手掌心向外。左右二菩萨头戴宝冠,双手合掌于胸前。背屏上则刻有火焰纹,顶部分布化佛。
■ 石雕柱础
北魏太和八年|山西大周司马金龙墓出土|山西博物院
▲ 图为石雕柱础
这件石雕柱础主要是用于插上屏风和帐缦。主要组成部分是伎乐童子和忍冬纹。
伎乐童子:分饰于四角之上,这些伎乐童子带有明显的胡人特征,分作击鼓、弹琵琶、跳舞等姿态。
▲ 图为石雕柱础
忍冬纹:柱础上雕有忍冬纹和莲花纹,这两者是佛教东传后的产物。忍冬纹俗称金银花,因其凌冬不凋,被大量运用在佛教之上,喻为灵魂不灭,轮回永生。
■ 阿育王像
南梁太清五年|四川成都出土|成都博物馆内
▲ 图为阿育王像
这是全国发现的唯一一尊南朝阿育王全身像。阿育王像着通肩式袈裟,赤足站立于莲台之上,有头光,螺状肉髻,颧骨突起,八字胡。不同于其它立佛的是,佛像露出脚踝,同时服饰为竖线状,这是佛教刚传入中国时的阿育王形象的体现。
▲ 图为阿育王像
其上方装饰有贴金联珠纹和化佛图案,头光的背面则是浅浮雕供养人像和山峦。
▲ 图为南北朝阿育王像
阿育王是古印度最伟大的君王,一生可以分为黑阿育王和白阿育王两个时代。黑阿育王时代,其通过战争统一印度,杀戮不断。后因深感战争之残酷,放下屠刀,从而到了白阿育王时代。在全国努力推广佛教,共建立八万四千座寺塔。
■ 越窑青瓷狮形插座
西晋|浙江省博物馆
▲ 图为越窑青瓷狮形插座
这是在西晋时期时流行的一种器具,整体为狮子造型,四足着地,威武雄壮,其背部有一管状柱孔。
狮子形象在佛教造像中是极其重要的一部分。狮子代表了威严无畏,兼护佑佛陀的意思。
■ 道猷造释伽像
南梁中大通元年|四川成都万佛寺出土|四川博物馆
▲ 图为道猷造释伽像
这件道猷造释伽像的服饰和“褒衣博带”略为不同,带有明显的印度佛教风格。
其薄如翼,紧贴于身。衣褶似道道水纹,像是身着佛衣刚从水里走出来一般。在此可以清晰的看到身体轮廓,这种服饰我们称之为薄衣贴体。
■ 青瓷莲花尊
南朝|湖北武汉出土|湖北省博物馆
▲ 图为青瓷莲花尊
莲花尊通体施以青釉。盖顶饰二层覆莲瓣,盖缘有三角状变形莲瓣纹,肩腹部堆贴刻划三层莲瓣。颈部则是飞天和神兽图案。
莲花纹在南北朝时是一种较流行的纹饰。青瓷莲花尊一般出土于高规格墓葬,且较多成双成对出土。据推测,此类器物是专门的陪葬之用,与谷仓罐相似,且带有一定的佛教意味。
■ 张元造释伽多宝像
南梁大同十一年|四川成都出土|成都博物馆
▲ 图为张元造释伽多宝像
中间是释伽牟尼和多宝佛,二佛并坐于莲台之上。身侧则是五菩萨,二弟子,二力士。佛的举身光之外有浅浮雕说法图,外侧飞天环绕。莲座边则蹲着两只狮子。
为何释伽牟尼和多宝佛会一同出现?
多宝佛曾言,有法华经处,多宝塔必现。释伽牟尼说法时,七宝塔拔地而起,释尊分身云集,塔门开启,多宝佛邀释尊入塔,二佛并座。
■ 毗沙门天王坐像
北周|四川成都出土|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
▲ 图为毗沙门天王坐像
天王倚坐于须弥方座之上,头部有残损。上身着铠甲及护颈,左手托塔底而置于腹前,右手扶塔顶。座底则是两尊夜叉托足,呈胡跪状。
■ 比丘晃藏造释保伽像
▲ 图为比丘晃藏造释保伽像
比丘晃藏造释保伽像的背屏上,我们能看到一些弯曲的线条,这些就是飞天,共有五对。飞天源自古印度神话中的护法神,他们是一对能歌善舞的夫妻,主管音乐。
和韵
同光
南梁后期,西魏攻蜀,
益州众僧迁入长安,至此南北佛教文化交流更甚
北周灭魏后,蜀地又归北周所属
益州佛造像和北方地区的的佛像艺术日益兼容
■ 青绿釉莲瓣纹灯
北齐|山西太原出土|山西博物院
▲ 图为青绿釉莲瓣纹灯
该器主要由底座、长柄和灯盏组成。整个器物均饰有忍冬纹和莲花纹,这两种纹饰具有很强的佛教意味。
■ 菩萨立像
▲ 图为菩萨立像
这里的菩萨立像主要分成两个部分,一是北齐年间山西和陕西出土的立像,二是北周年间成都出土的立像。
北周年间
▲ 图为北周菩萨立像
▲ 图为北周菩萨头像
这些菩萨立像均出土于成都下同仁路,现场出土唐代及南朝佛像一百余件,其中多数属于南朝时期。这是成都近年来首次大规模出土南朝佛像,并且出土的佛像类型较多、时间跨度长,保存完整。
北齐年间
▲ 图为北齐菩萨立像
▲ 图为北齐弟子立像
这些菩萨立像藏于山西博物院。身上有大量的装饰物,我们称之为璎珞。璎珞是古代印度佛像的一种装饰,由世间众宝所成,主要装饰于颈间、头部、手臂和小腿等的装饰物。
佛教摈弃世间荣华,因此佛和罗汉等出家人是不佩戴饰物的。但是正规的菩萨形象会全身佩带各种璎珞。因为释伽牟尼得道前,便是璎珞庄严身。
■ 北周保定五年范令造佛立像
北周保定五年|陕西西安出土|西安碑林博物馆
▲ 图为范令造佛立像
这是佛造像高58厘米,身形小巧,雕工细致,除双手和鼻尖有残损外,其余部位基本完整。底座正面刻有题记,是范令为亡夫景略发愿所造。
■ 谭副造释伽像
北魏|河北邯郸出土
▲ 图为谭副造释伽像
主佛头部残存,身穿通肩式袈裟,右手执无畏印,赤足站立于莲花座上。
▲ 图为谭副造释伽像
项光内圈为莲瓣,外围十一身坐佛,外缘则装饰飞天,各供养菩萨和火焰纹。主佛两侧是胁侍菩萨立于金刚力士所托举的莲台之上。
▲ 图为谭副造释伽像
背屏上浅雕弥勒兜率天说法图。佛教把世界分成欲界、色界、无色界,合称三界,兜率天便是欲界的第四天。释伽佛降生前便是住在兜率天,从天降生到人间成佛。
■ 坐佛七尊像
北齐|河北邯郸出土
▲ 图为坐佛七尊像
这是一佛二弟子二螺髻人物二菩萨造像,运用了当时较为流行的龙树背屏样式,这种造像主要分布于黄河以北、太行山以东的古河北地区。
龙树背屏造像材质采用大理石,呈弧形,由两件交互缠绕的菩提树构成。造像周边装饰有飞天等。
■ 法敬造菩萨像
东魏天平四年|河北邯郸出土
▲ 图为法敬造菩萨像
菩萨头戴三叶冠,左手持香囊,右手执莲蕾,背屏饰以火焰纹,纹中雕有七佛。
■ 坐佛三尊像
北魏|河北邯郸出土
▲ 图为坐佛三尊像
主尊面相圆润,施无畏印,身着“褒衣博带”佛衣,两侧胁待菩萨面带微笑,一手执莲蕾,一手执净瓶。背瓶则饰有火焰纹。
■ 弄女造弥勒像
东魏武定五年|河北邯郸出土
▲ 图为弄女造弥勒像
南北朝时期,弥勒信仰在上流社会广为流传,所以弥勒造像在当时也是佛造像的主要题材之一。
▲ 图为弄女造弥勒像
主尊弥勒头戴高冠,交足坐姿,两侧则是胁侍菩萨。背屏上刻有白马吻别佛传故事,据传悉达多太子出家后,在阿那玛河畔自剃头发,准备修行,让车匿带冠服回宫,车匿哭泣,白马悲鸣不舍太子的情景。
■ 思惟菩萨像
北齐|青州龙光寺出土|青州博物馆
▲ 图为思惟菩萨像
思惟菩萨在出土的佛像中较为少见,他是佛教中神灵的形象。
▲ 图为思惟菩萨像
北朝后期半跏思惟像在中国较为盛行。什么是半跏呢?指的是右脚压在左大腿,或者是左腿压在右大腿之上。而思惟则指,只有经历诚心入定,才能悟出真谛。
▲ 图为东魏思惟菩萨像
▲ 图为北齐双思惟菩萨像
半跏思惟像通常表现了悉达多太子出家前的三种思考状:其一,太子于阎浮树下,见农人翻土时,众鸟争食土中虫蚁,心生悲悯,而生思惟:其二,净饭王为打消太子出家之念,让宫女陪之取乐,太子见众宫女醉酒丑态,而起思惟:其三,太子离家出城至苦行林,告别爱马,而起思惟。
■ 卢舍那法界人中像
北齐|青州龙光寺出土|青州博物馆
▲ 图为卢舍那法界人中像
这是一件青州的造像,佛像通体圆滑平润,身着袈裟,薄衣贴体。袈裟之上分成正面纵三列界格,刻有山峦、树木、宫殿等图案。
卢舍那佛即报身佛,表示证得绝对真理,获得佛果。人中像意在表现华严经中所说,无尽平等妙法界,悉皆充满如来身。佛身充满于法界,普现一切群生前的观念。
■ 贴金彩绘石雕佛三尊立像
东魏|青州龙光寺出土|青州博物馆
▲ 图为贴金彩绘石雕像
主佛面目清秀,身着“褒衣博带”佛衣,左右两侧各立有二菩萨。上方则饰以飞天,身执各色乐器。
▲ 图为贴金彩绘石雕像
在这尊佛像的脚下出现了龙吐莲花的形象。在印度,龙的形象虽然普遍,但是在造像上却未运用。这里出现了龙吐莲花,也是佛教汉化的一个表现。
写在最后
这些南北朝时期的佛造像,不仅在艺术上堪称精品,更是佛教日益中国化的历史见证。只有亲眼所见,才会惊叹古人高超的创作手法。
欢迎关注同名公众号--花菜阿良,世界那么大,让我们一起去看看。
版权声明:图文版权为原作者原创,请勿商用,如有发现,依法追究法律责任。如有转载请联系作者,在作者许可后转载并完整标注作者和文章来源。若有来源信息标注错误或侵权,请留言联系小编。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及时更正、删除。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