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原焦点团队网络中级五期梁艳分享1294天。2020.12.11
昨晚信阳团队案例讨论,ZH老师分享案例的来访者是一位17岁的女孩,听完她的故事,让我想到了这两天在看的《回弹力》本书的三个问题:“你觉得是什么帮你撑过了艰难的童年?”对这个来访者可以问:“你觉得是什么正在帮你照顾自己度过这艰难(冷漠)的日子?”“此刻你从中学到了什么?让自己接下来的日子稍微舒服一点?”同时,也想到了《欢乐颂》里的海归精英安迪,该女孩与安迪似乎很像,似乎又有较大的差异,她们的共同点——家族有精神病史,且已在与自己同辈中显现(女孩的姐姐、安迪的弟弟),成绩都不错(女孩成绩排名年级12),性格孤僻,意志坚定,没有知心朋友,怀揣梦想,“随时活在怕自己发疯的高压之下”。回到案例中的女孩,17岁,在如此糟糕冷漠的家庭环境中,在姐姐发病治疗中,在她感到自己情绪低落时,她敏感且聪明地知道不能“坐以待毙”,任低落的情绪持续下去,她发出求救,向妈妈(让妈妈带她去医院、找心理咨询师),向咨询师(看似无意地说出姐姐的现状,似乎想要传递对自己前景的担忧和未卜未来的害怕),她知道怎样做可以帮助自己,帮助自己减轻思想上的重压(怕和姐姐一样精神分裂)、降低“病变”(从抑郁到精神分裂)的可能性,她想要“专业性”的支持、需要支撑自己勇往直前的力量、想要学会自己鼓励自己,让生命的希望之光一直陪伴在左右。人都有天生的战胜困难的勇气和毅力,以及面对困扰、挫败和威胁时所表现出的生存能力。该案例的来访者就有这份勇气、毅力和生存能力,她知道自己需要什么,如何需求帮助,而且她自己也有许多积极正向的资源。我在想,如果孩子的心结打开了,如果十年后、二十年后,孩子回头看现在会说些什么?是曾经“努力把苦难变成激励自己的动力”,还是“发现自己竟然是那么有力量”直面困境?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