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没放假,父亲就叨叨着说要去天官王府。因为有事,于是将时间定在二日。二日上午,阳光明媚,伴着春风,我们驱车来到阳城。
下了高速,再走上个十来分钟就到景区。刚到门口,就被门前的一条河所吸引,水光潋滟,碧波微启。河上有栈桥,买上票,顺着栈桥来到景区门口。这一座高大的城楼式建筑。两个门洞,一左一右,左是出口,右边是入口。右边入口处的巨大门洞上书“水遠云徔”四个大字,很有古意。书到用时方恨少,瞧了半天愣没看出第四个字读啥。百度了一下,才晓得原来发cong”(二声)音,这回长是见识了。但这又该如何理解呢?出了栈桥,就来到城楼下面。
门洞很高,也很宽,很像电视剧《水浒》中的杭州的水门---涌金门的模样。横看顺看,都觉着这门就像座码头,可河道又不长,无法行船。我百思不得其解。不过作为景观整个城门还是蛮漂亮的、蛮壮观的。
顺着街道向前走,行不多远,便看到一所大宅院。拾阶而上,越过高高的门坎,就进到院内。院子很大,有好几进,里面的装饰也很古朴。有一扇大门很有特色。门头书写“天官上卿″,下面还密密麻麻写了两行金色小字。“赐进士第正一品光禄大夫,太子太保吏部尚书王国光”。说起来,这所宅院之所以叫天官王府,里面是有个所法的。王国光曾担任吏部尚书,在六部之中吏部因掌握的是人事权,权力最大,所以有“天官”之称。故此,王家老宅便有“天官王府”的赞誉。说实话,除了大之外,房子本身谈不上有多么地奢华。砖是厚实的老砖,墙是我们常见的三合土。若单独拿出一个院落,你会觉得与本地常见的老屋也没啥区别。但从整体观看,所有院落都有通道相连,这些通道狭窄而又细长,很多地方仅容一两人通过。若有一人把住门口,其他人是休想前进半步的,真可渭“一夫当关,万夫莫开”。宅子后面有碉楼,共两座,每座约有四五层高的样子,像保镖,也像卫兵。从这个角度来看,这老宅更像一座古堡了。
从老宅的后门出来,一路上山,能看到一座古香古色的建筑:“炉峰院”。名子雅得很,其实是座关帝庙。上山的路很不好走,对腿脚不灵便的父亲更是如此,尽管这样,他还是坚持一个人攀到山顶。传说,这曾是少王国光的读书之所。整个庙宇依山而建,虽说每个院落并不是很大,但是整体看起来却很有层次感。印象最深的是刚进大门的两尊神像,披盔戴甲的样子,威风极了。里面的台阶也很陡,很窄,窄到什么程度呢?顺着放连一只脚都搁不下。进去的人只好踮着脚尖往上爬。
院子里有戏台,两侧的楼道应该属于观众的席位。戏台不大,梯道也很逼仄。我猜古人的身形一定都很瘦小,否则以今人的体态,能不能走到自己的座位上都是个问题。钟楼位于西南角,站在上面四处眺望,整个村子的景色尽收眼底。令我吃惊的是,这个村子里光是像刚才那样的碉楼,目力所及就已有四五座,可以断定的是,实际数量远不止如此。
上山不易,下山更难。一路下来,除了几级台阶实在太过陡峭,需要我搀扶一下之外,其它路段都是父亲自己一步步走下来的。回到主街道,继续前行,父亲已没有了刚才登山时的气力,所以,我们也不再挨家挨户地参观。在樊家庄园门口,遇到一个拉黄包车的老人,一问,坐一趟只需十元。于是,父亲坐上了黄包车。拉车的老人很有意思,他一边拉着车,一边同我们拉着家常,不知不觉我们就回到起点。父亲累得不轻,肚了也饿了,往日只吃半碗的他,今天吃了一碗还没吃饱,回到晋城,又迫不及待地赶到饭店吃了一点,才算垫住了饥慌。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