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写了篇文章叫《看,得到平台大咖们的读书方法论》,里面提到了很多大咖们的读书方法论。
会发现有“矛盾”的地方,比如香帅说要贵精不贵多,熊逸说就你感兴趣的领域胡看、乱看,不要在意什么好书坏书。比如万维钢用费时费力的强力研读法读书,而罗胖则会刷书。
阅读的初阶者都有到底怎么个读书法的疑问?到底有没有一个通用的办法?
今天看到“阿猫读书”公号里面有句话触动到我了,他说:
回想起自己很多好的选择,很多都是靠阅读量支撑起来的,而且当时的我,也并没有独立思考的能力。
我想这句话便是对阅读初阶者疑问的最好通用解决方法。
现在有很多人都说自己不再注重阅读的数量而更注重质量。这句话其实要一分为二看待,看看是哪个阅读层级的人说的?
对那些已经是比较高阶的阅读者,他们前期已经积累了不错阅读量,量到一定程度可以达到质变。
比如阅读过程中某些观点忽然在脑中形成了连接(也可以称之为不同神经元之间的链接),有了灵感,有了自己的解决思路。慢慢地阅读便有了更好结合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时TA可能会放慢脚步,不再过多注重阅读量,转而思考自己要解决的问题,再去寻找更适合自己的书籍。TA也可能开始只字不差的阅读经典,认真做笔记,但最终的目的都直指自己需要解决的问题。而且,越往后书肯定会越读越快,越读越会找到属于自己的节奏,不再亦步亦趋。因为这些过程中完整地生长出了自己的独立思考能力。
但是对于初阶者来说,自己要解决的具体问题还没考虑清楚,在阅读量偏少的情况下,脑中不同神经元直接的碰撞、链接可能性为零。因为并没有足够多的点去进行碰撞,更别提擦出火花了。此时TA的独立思考能力是很弱的。
简言之,阅读效果也一样,只有量变才能达到质变。
罗胖逛街心态刷书,或者熊逸的在喜欢的领域不要在意什么好书坏书,亦或者冯仑的从后往前看的境界,没有之前量变的积累,绝不可能如此轻车就熟。
好消息是这是可以通过刻意练习习得的。
最后的建议,当不知道看什么的时候,去找各个领域的好书(一定得是好书)读个20本50本100本再看疗效呗~~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