担任管理者就要尽职尽责,尽职尽责是需要一定的判断力做基础的,要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
好事不是都要做的,要看清自己的角色,不能做超过角色的事。当干部有所为比较容易,有所不为就比较难了。
古代的一位智者—张良。张良屡次为刘邦出谋划策,最终帮助刘邦夺得天下。天下定了,紧接着一个天大的问题就摆在张良和其他大臣的面前—接班人问题。在这个问题上,刘邦左顾右盼摇摆不定,先是立了吕后生的刘盈为太子,后来因为十分宠爱戚夫人,就想立夫人的孩子赵王如意为太子。于是一场惊天动地的太子之争悄悄开始了。
刘邦有了废旧立新的意向,但是遭到了很多大臣的劝阻,没有最后下定决心。吕后心急如焚,身边的人提醒吕后,张良善于出主意,皇上也十分信任他,不如请张良给想想办法。于是吕后派建成候吕泽来找张良。《史记》写到这一段的时候,用了一个说法,叫作“建成候吕泽劫留候”,一个“劫”字,写出了吕泽的手段是十分霸道的,张良不情愿,但是没办法,人家是皇亲国戚,不愿意也得愿意,这是智者的无奈。
吕泽让张良出个主意,张良推辞说:以前皇帝使用我的策略,听从我的建议,是因为那个时候他身处危难之中,现在天下安定了,皇上因为自己的感情而要换太子,这样我一个当下属的能有什么办法呢?吕泽不管张良怎么说,就是不放 走,强迫张良给出主意。最后张良给出了一个主意,就是这个计策,帮助太子顺利地保住了自己的位置。
张良告诉吕后和吕泽:“天下有四个皇上招不来的人”这四个人年岁都不小了,因为皇上经常怠慢和轻视别人,所以他们都躲避到深山里,发誓不做大汉臣子。虽然请不到这四个人,但是皇帝却非常佩服他们。现在需要太子亲笔写信,多预备金银财宝,用谦卑的言辞和豪华的车马,把这四位老先生都请到太子身边来。来了以后,要待如上宾,让他们跟随太子上朝,让皇上看到这四个人。皇上见了这四人一定很奇怪,就会问他们都是谁,从哪里来,这一问就会知道是四个隐居深山的大贤人。这会对太子有帮助的。
后来,把这四位贤人请来了,原来都是八十多岁的老先生。太子参加皇帝宴会的时候,专门带了这四位,刘邦看着很奇怪,就忍不住问:“这四个人是谁啊”?四个人分别上来自报家门,刘邦非常吃惊:“我请各位都请了好几年,你们都躲起来不见我,现在为什么和我儿子在一起啊?”四个人说:皇帝陛下瞧不起读书人,张嘴就骂,我们不肯受这屈辱,所以就躲起来了。太子就不同了,他为人仁孝,恭敬爱士,天下的人都愿意跟随太子,我们也就来了。
四个人离开时,刘邦望着他们的背影对戚夫人说:“我本来是想换太子的,但是你看现在这四位都是来辅佐太子的,太子的翅膀已经长硬啦,换不成了。’
这里张良使用了一个非常高明的间接手段,帮助太子保住了自己的位置。张良深知,作为一个臣子,干预接班人的废立,本身就是非常过分~非常危险的事情,弄不好把刘邦惹急了,就有可能掉脑袋。所以张良的基本原则就是坚决不出面,坚决不出手。当然,如果躲到一边袖手旁观,就会得罪吕后,搞不好也会掉脑袋。于是,张良想了一个号办法,就是借助“商山四皓”的威信和影响力来帮助太子说服刘邦。这是一个两全其美的办法。从表面上看,是四个老先生说服了刘邦,其实完全是张良的谋略。
一个有智慧的人,站在台前呼风唤雨比较容易,躲在幕后默默无闻做贡献比较难。站在台前,出名确实容易一些,但也很有可能因为一时不慎给自己招来意外的灾祸。做人要收敛自如。一个有智慧~有想法的人,放比较容易,但是一旦放得过火,就会有很多麻烦,所以该收还是要收住。放得开,是才华;收得住,是智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