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这本书的目的是我曾经看到过一篇文章的作者说:每次在他低潮的时候是这本书给了他不断向上的力量。当你不想努力的时候,就去看下这本书,所以我想读来看看。
这本书写的就是路遥创作《平凡的世界》这本书的心路历程,而早晨从中午开始就是路遥在创作时的状态。路遥在完成了《人生》的创作之后,产生了广泛影响并有了一些名气,但是作者没有小成即安的思想,想要投入到一种更为沉重的生活,这样的人生作者才认为是充实的人生。他说“只要不丧失远大的使命感,或者说还保持着较为清醒的头脑,就决然不能把人生之船长期停泊在某个温暖的港湾,应该重新扬起风帆,驶向生活的惊涛骇浪中,以领略其间的无限风光。人不仅要战胜失败,而且还要超越胜利”。
对于写作这种艺术劳动,作者认为“作家的劳动绝不仅是取悦于当代,而重要的是给历史一个深厚的交代”。所以他决定在他的一生当中要写一本规模很大的书(就是我们现在看到的经久不衰的《平凡的世界》)。当然,作为一名小有名气的作家突然间隐退去长做这样一个很宏大的作品,可能成功但很大可能会失败,作者也很纠结,但最后在毛乌素的大沙漠终于下定了决心,今后无论多么艰难困苦,都矢志不移的坚持工作下去。只有初恋般的热情和宗教般的意志,人才有可能成就某种事业。
读这本书的过程是感动的,感动于作者苦行僧般的意志力,为了自己热爱的拼命的精神。写这本书总共花费6年时间,其中3年的时间都在准备材料。作者会列出百本中外名著的阅读清单以及其他杂书——政治、哲学、经济、历史、商业、农业、工业、科技等大量著作的阅读作为文学储备;会找来1975-1985近十年的《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省地区报了解这段时间的发生的大小历史事件来进行背景资料储备;为了提前切回体会煤矿的生活,会在写第一部的时候就把自己的工作地点搬到偏僻的陈家山煤矿这样艰苦的环境中去。所有的成功都是不容易的,在我们抱怨一件事难的时候是否可以想想我们又付出了多少呢?
在写作过程中也严格控制自己的进度,一点都不敢耽搁。“为了约束自己的意志,每天的任务都限制得很死,完不成就不上床休息,也没有星期天和节假日,没有家人的陪伴,工作间实际上成了牢房,而且制定了严厉的“狱规”,绝不可以违犯”。另外也不能按时按点好好吃饭,通常情况下是两个干冷馒头就草草了事,导致作者在写完第二部之后身体就垮了,好不容易在一个老中医的治疗下身体有点好转,又急不可耐的开启第三部的写作,因为路遥怕会像曹雪芹和柳青一样在作品没有完成时就撒手人寰,成为终身遗憾,所以写第三部的时候作者形容是一次戴着脚铐的奔跑。在死亡和作品之间作者毫不犹豫的选择了作品,这就是作者人生排序的优先级,想明白了自己想要什么,就真的无所惧怕了。
这本书有太多我想记录下来的内容。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都是眼含泪光的,我喜欢路遥的人生态度,我觉得他太伟大了,那种想明白自己想要什么并全力以赴而且无怨无悔的精神,令人佩服和着迷。作者认为写作是创造性劳动,劳动不仅仅是为了自己生活的更好,而是为了全人类生活的更好。他是有大爱的作家,爱祖国爱人民爱他脚下的黄土地,具有崇高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最后摘抄下书中的一段话,告诉自己不论做什么选择就要无怨无悔。“这是一次漫长的人生孤旅,因此,曾丧失和牺牲了多少应该拥有的生活,最宝贵的青春已经一去不复返反。当然,可以为收获的某些果实而自慰,但也会为不再盛开的花朵而深深的悲伤。生活就是如此,有得必有失。为了某种选定的目标而献身,就应该是永远不悔的牺牲。”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