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天的澳新之旅结束了。
13天从青岛、北京、悉尼、墨尔本、凯恩斯、布里斯班、摩顿岛、黄金海岸、奥克兰、汉密尔顿,10个城市,行程密集,横跨大洋洲。
从中国国内航空到国际航空到澳大利亚国内航空到大巴车、游轮,各种交通工具轮流更换z
同行的两位60多岁的老姐姐像年轻人一样,跟着这个节奏,早起晚睡,一路观光、游玩、购物。
两个是亲姊妹,大姐与三妹。她们去过世界很多地方,不跟老年团。抖音视频、自助登机、网上值机选座位……各种现代生活工具应用的非常娴熟。
她们说,年轻时候说等退休了出去走走的朋友,退休了还是呆在家里。
年轻时候爱折腾,有梦想的人,到老了,依旧会满中国满世界探索、打卡玩耍。
行走在澳大利亚、新西兰两个自然风光旖丽的国家,我有两个感受:
1、家长要学会放手,让成年的儿女年轻时候走出去,多体验不同工作,感受世界各地的生活。
悉尼歌剧院来自台湾的美女解说员、摩顿岛上来自台湾的早餐接待员小哥哥、霍比特人景点来自菲律宾的华人美女解说员、新西兰爱歌顿牧场的持工作签证的临沂姑娘、延边姑娘,他们都本科毕业,从事的工作,以国内传统的观念,就是那种蓝领工作。
台湾小哥哥说他大学毕业已经三年,在摩顿岛体验生活。
菲律宾的华人小姑娘,中文讲的特别悦耳,用词准确、得体。她在哈尔滨理工大学做过国际交换生。英文讲的也非常地道、流利。她说做霍比特人景点解说员就是体验生活。接一个团队、解说2个小时,一天下来估计得3-4个团队,工作也非常辛苦。
爱歌顿牧场生产驼羊床垫,羊毛被子的工厂,持工作签证中国女孩在这里从事接待中国游客以及贸易出口工作,工作地点远离大城市,用国内传统观点就是在一个村子里。
经过网上搜索,我才知道世界上有一些国家,因为国内人口少,缺乏劳动力,对18-30岁的年轻人开放打工度假签证(working holiday visa)。比如澳大利亚、新西兰、加拿人、新加坡、日本。
年轻人可以一边工作,一边游玩,深度体验签证国家的风土人情,文化习俗。
澳大利亚的最低时薪23.13澳币,新西兰的时薪23.15纽币。
打工度假签证的工作岗位都是临时型的,有的岗位时薪比当地最低时薪还高。
如果年轻人还不怕吃苦不怕累,可以早起晚睡,旅行中挣的钱不仅够花销,还能存下钱。
对于想探索世界,体验生活的年轻人真是一个非常好的方式与机会。
此处敲黑板:
那种既希望自己可以独立,厌倦、嫌弃家长叨唠、说教、指点以及控制自己人生,又期望家长给自己买房买车,让自己的衣食无忧年轻人,如果想自己飞翔,就独立自主走出去,一边感受挣钱的滋味,一边欣赏世界各地的风景,岂不是两全齐美,用实力证明自己。
家长把重点放在自己的生活上,过好自己的人生下半场。
我把这个信息马上转给了闺女,她期望在Gap 半年的时间去体验更广阔的世界,我觉得她完全自食其力,实现自己体验世界各地生活的梦想。
澳大利亚、新西兰国家资源丰富,人口少。我理解,需要坐办公室的脑力工作岗位,相比基础的蓝领工作岗位少之又少。
随着中国经济发展、产业结构的调整,预估以后的大学生做餐厅接待员,景点服务员也是趋势。
大家竞争再卷再卷,需要高级脑袋智力的工作也是少部分工作岗位吧。
预计在下一个二十年内,随着人口的减少,人们居住的城镇化,我们国家的自然环境也会越来越好。
2、孩子英文学习从小抓起,家长要有远见前瞻意识。
英文学习从儿童抓起,打好基本功的底子,比如磨耳朵、口语的语音语调、词汇量。
同行的3个五六年级小朋友,在国内从三四岁跟着中外教老师学习英文,其中两个孩子读的是双语小学。
孩子们口语交流上很open,去超市看各种蔬菜的英文名称,用餐时看食物的名称。
十几天的功夫,在英文课堂上学的那些枯燥难记的英文单词,差不多就掌握了。
英文基础好,让人首先在心理上没有那种胆怯感,恐惧感,以及语言上的陌生感。心理上的自信会让整个人外在的行为更容易放开,灵活变通,快速适应当地的语言环境。
我的工作与家长、孩子接触的多,经常碰到部分特别有“主见”的家长,把自己当作孩子,觉得英语就是个工具,等长大有英语语言环境,孩子就能很快掌握。从小不要费心费力费财去学习。
实际上不少父母自身英语水平很高,喜欢自己教。孩子很小的时候对英语很感兴趣,学习热情很高,学着学着,孩子不是反抗,就是逆反学英语,实际上也是对父母教她们学英语的方式或态度产生抗拒;
还有家长觉得孩子大一点,学习能力强了,再学习英语也不迟。结果孩子年龄大了,要面子,自尊心比小时候更敏感。对英语的学习热情根本赶不上四五岁的孩子,并且非常容易产生心理上的压力、以及抗拒。
旅行的十三天中,发现早期移民过来的50、60、70后 ,英文日常简单沟通可以、但深入交流沟通还是存在困难,大部分从事的就是基础的、一线的蓝领工作。
大学毕业二十多年了,我一直坚持学习英语。读研究生时,几次申请国际交流生因口语与听力被拒。从事近十年的儿童英文启蒙教育,与来自世界各地的外教老师沟通交流,听力、口语有了很大的进步。
此次旅行,虽然日常沟通交流以及看英文介绍没有问题,但完全听明白每句话还是存在困难。很多单词发音、语调都需要适应。
看景点介绍、街边广告语,每个单词都认识,但不知道句子说的啥意思。
另外,就是说英语的思维方式。
在摩顿岛晚上七点触摸海豚,我与进行核对的小姑娘沟通。我听懂她说的意思,她却不明白我说的啥意思。我尝试换了几个英文句式,她晕的一遍一遍说找manager(经理)。我后来发现,我英文表达的思维方式与对方存在极大差异。
在新西兰肯德基点餐,前台小姑娘看起来很年轻,估计是大学生。我们刷的是visa银行卡,一遍一遍没有成功。她问我们是否有credit card(信用卡),说了好几遍,我才反应过来,她这两个单词的发音极为短促,尤其是credit这个单词发音跟我平时读的差异太大了。
澳大利亚、新西兰机场年纪比较大的阿姨那英语口语发音,听起来太费劲了。我只有发挥了“外国游客”的精神,一遍一遍地问。
饼先生把自己“外国游客”劲头发挥到极致,无论问酒店网络密码,还是便利店,一遍一遍请对方说慢一点,一个词一个词说(one by one, word by word)。
同行有个70后大哥,中专毕业。在我们70后的初中时代,能考上中专的人都是学业中的佼佼者。
考上中专在那个年代意味着捧上铁饭碗,从农村人变成有城市户口的城市人了!
我们读大学的时候,他已经在社会上开始工作,后来自己创业,滚打摸爬。
此次旅行,不会英文,不认识单词的他,说自己像个傻子一样,眼前一片黑。
当然大哥也发挥了无畏无惧的精神,看见一个亚洲面孔,就问对方从哪里来的?如果对方可以说中文,马上中文交流。如果不会中文,他就用手机,把要说的英文单词显示在手机上。
而我有了英文的托底,无论是参观景点、还是逛街购物,体验感好了不少。
敢于开口,并且可以快速看懂周围英文标识。在悉尼,大家逛完圣玛利亚大教堂等待的空隙,我们还去了旁边不远的悉尼博物馆游览了一番。
孩子从小培养,家长要有远见,多听听行业人士的建议;
如果孩子小时候要求他听话懂事、乖巧可爱,大学毕业了就期望他赶快独立自主,不要啃老。家长这种既要又要的双趋心理,只会让孩子陷入无所适从的精神内耗中。
家长看的远,孩子才会飞的高。不要被眼前单一的评价标准束缚着内心。
二十多年的功夫,曾经香饽饽的中专学历,如今看来却成了一大障碍。铁饭碗早已被打碎,下岗的下岗,失业的失业。
世界属于勇于突破自己的年轻人。如果没有创业的勇气,70后的老大哥估计连去看世界,体验眼前一片黑的机会都没有。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