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们吃茶、喝茶,主要是因为它有提神等等功效,茶的功效主要来自咖啡因这种内含物质。咖啡因是一种活性生物碱,在很多文化中,都有利用含有活性生物碱的植物来提神或者保健的传统。比如槟榔、咖啡。东南亚人喜欢嚼槟榔,因为他们觉得槟榔既提神又滋养;最早有人食用咖啡的地方是非洲的埃塞俄比亚,当地人也认为咖啡能提神,而且他们也是嚼着吃的。在南太平洋的一个部落,人们会饮用卡瓦酒来提神醒脑,不过这种所谓的“酒”其实不含酒精,也是用一种含有生物碱的植物做的。直到今天,人们已经在4000多种植物里发现了1万多种生物碱成分,包括吗啡、奎宁、麻黄素、可卡因、尼古丁等等。
在唐代以前,人对茶的利用方式跟其他这些含有生物碱的植物没什么分别。茶树自然分布的地方在喜马拉雅山附近。今天,这里的人还保持着一些比较原生态的吃茶方式。比如老挝的拉棉人会像嚼槟榔一样咀嚼发酵过的茶叶。在缅甸,有一种叫“乐庇特”的茶餐,是把发酵的茶叶经油淋之后和蒜、鱼干等等一起吃。
你肯定也会觉得,这样的吃茶方式跟我们所说今天的茶还是很不一样的。那茶怎么从一般的植物变成了独特的茶饮呢?
这个变化发生在唐代,标志性的事件就是陆羽所著的《茶经》问世。
在唐朝以前,我们几乎找不到证明古代中国有饮茶风俗的资料。我们只知道,在先秦的时候,四川地区应该有茶了,因为当时的巴国曾经把茶作为贡品进贡给周王。有人说,先秦时秦国取了蜀地之后,茶叶应该就进入中原了。但是,之后1000年左右的时间里,所有重要的历史文献资料里几乎都没有茶的身影。所以中唐陆羽写《茶经》的时候,他只能用小说野史甚至神怪故事来证明茶的历史很悠久。
不过,陆羽这么写明显是为了推广茶而抬高茶的地位。他有一个影响很大的观点就是饮茶始于神农氏。像这样找老祖宗甚至神话人物来背书是古人想要推崇新事物惯用的手法。这个说法毫无根据,但是很有生命力,到今天依然是关于茶诞生最普遍的说法。
那真实的情况是什么样的呢?在陆羽的时代,有一个叫杨晔的文人,他的说法就靠谱得多。杨晔认为,六朝时期,南方或许就有了饮茶之风,但是范围很小。到了中唐,《茶经》刊印之后,饮茶之风才盛行开。有一个很重要的证据就是,这时候国家开始征收茶叶税了。
我们来梳理一下,公元前200年左右,也就是先秦时期,茶很可能就进入中原了。但是,饮茶风俗过了几百年,到了六朝时期才出现;又过了几百年,到了中唐才盛行起来,一共经过了1000年左右。在《茶经》刊印以前,茶甚至没有一个确定的名字。有人管它叫“荼”,也有人叫它“茗”或者“槚”。
后来的人们讲茶的历史,都是在延续陆羽的说法,认为茶很早就出现了,并寻找各种材料来佐证这个观点。但是在作者看来,通过对比《茶经》出现前后的情况,可以把《茶经》之后饮茶的风行,看作中国茶作为一种饮品品类真正的诞生。其实咖啡的发展也经历过类似的过程,我刚才提到了,非洲人很早就发现咖啡了,但直到17世纪欧洲人重新发现了它,它才风靡世界,成为我们所说的咖啡这个品类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