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的人,讲话时只顾着自己讲,看似很有效率,能很迅速地将要讲的内容和任务讲完,他自己不觉得有什么问题。
但等他讲完,听者可能不知道他想表达什么,也可能听完后没按讲话人的要求采取行动。那样,讲话人所讲的,都是白讲。
出现这个问题,有可能是讲者与听者之前有条水沟。为了让听者领会到讲者的意思,讲者需要做一些努力。
在《开口就能说重点》里,作者说,说话时想象自己和听者之间有条小沟。为使听者能抵达对面,能理解自己所说的话,就需要铺上几块“踏脚石”。
恰当地提供一些重要信息点,作为“踏脚石”,那是决定沟通是否顺畅的关键。
希望自己所讲的,能让对方听进去,或是让对方采取行动,作为讲话的人,可以做的是:
第一,发现听者需要的。尝试找出听者需要帮助的地方,增加一些额外的信息,作为“踏脚石”。让听者越过那条水沟,以接受自己要传达的观点。
若要讲深奥的物理学知识前,就要有基础知识做铺垫,才能让听者到达对岸,让听者听得明白,听后还能记住,或是采取行动。
第二,将踩脚石可视化。若能将要讲的内容可视化,用图形表示或用提纲列举,将有助力听者的更好地理解所讲的知识。
铺垫踩脚石的数量,可是根据听者的背景知识的情况而定。关键是能达到理解的目标。让听者得到,跨过水沟之后的收获感。
第三,反复训练成技能。对人说话、解释事物时,要反复练习、有意识地帮助听者理解和思考。讲清楚,只要走这一步,就会变成这样,有顺序、有逻辑地表达各种主张。
用踏脚石来帮助听者,在两个没有明显联系的事物之间,搭起联系时,可以先说明现况,然后对比过去,解释情况,具体说明观点;最后得出结论。反复练习成为习惯,将能解决很多问题。
通过发现对方需要的后做好铺垫,并努力将这些铺垫可视化,将有助于自己清晰地表达;通过反复练习,将这个方法练成自己的技能,沟通将会很畅顺。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