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激活的诗词
——汕尾手机文学一瞥
![](https://img.haomeiwen.com/i11285638/35c6c78f040182ef.png)
汕尾有没有手机文学?答案是肯定的。
限于现实条件的制约和新闻写作的要求,本文无意于理论的阐述,也不想探讨诸如汕尾手机文学现状、兴起背景等问题。
一个相对固定的“拇指族”,在激活汕尾诗词创作方面的趣闻逸事,是下面将要讲述的内容。
“拇指族”兴起格律诗词热
汕尾是一个盛产传统格律诗词的地方。
在格律诗词日渐式微的今天,下这个判断,是基于现实原因的,刊物是判断的依据之一。目前我市的专业性诗词刊物有《海陆风》、《捷胜诗词》、《陆丰诗词》、《汕尾诗词》、碣石《卫城文苑》等。也出版了《汕尾历代诗词选》、《汕尾当代诗词选》、《陆丰历代诗词选注》及陆丰中青年诗人诗词选《呦呦鹿鸣》、刘世勇主编的《海丰历代诗词选》等专著。
另外,我们也可以从外界对汕尾诗词界的评价中窥见一斑。
前些年,捷胜诗词曾引来中华诗词会的关注,该会专程派人前来考察指导,并给予很高评价。2008年10月26日,岭南诗社第19次中青年诗词创作研讨会在海丰县召开。应该说,这是岭南诗社对汕尾诗词界的肯定。
之所以要先作上面的介绍,是因为汕尾手机文学的创作主要集中在格律诗方面,而诗词纸质刊物的创作队伍,几乎都是手机文学的积极参与者,属“拇指一族”。
那么,讲究平仄押韵,限制多多的传统格律诗词为什么会得到他们的青睐呢?“格律诗词短小精悍,言简意赅,对熟手来说简直是轻车熟路,既快捷又方便,特别适合目前手机短信的传播特点。”“资深拇指族”阿超可谓一语破的。
相对外人来说,手机文学作者队伍是一个隐蔽的群体,他们尽管人数庞大,但都属自娱娱乐的一类。只要你有兴趣,创作一首诗词后群发给大家,就能引起别人的唱和。
在城区打工的阿楚,酷爱传统诗词,以前纸质刊物曾是他创作的平台,现在他则将手机当阵地,几乎每星期都有诗作与朋友分享。手机创作成了他工作之外的闲情逸致。小石在红海湾自来水公司供职,是圈内人熟知的酷爱传统文化的“词痴”,人称“汕尾李清照”。圈内人常常能欣赏到她用手机发来的诗词佳作。小谢原供职汕尾某学校,后辞职下海,10多年后在外省打拼出新天地。他所在的公司虽然与家乡相隔万里,但靠着手机信息的联络,他对汕尾的事情了如指掌,因为家乡诗词爱好者的影响,他也成为汕尾手机诗词存在的活跃分子。
……
手机诗词创作在题材上与平常的纸质诗词创作没有什么差别,可以柴米油盐酱醋茶,也可以粪土当年万户侯;可以热血沸腾壮怀激烈,也可以淑女名媛风花雪月;风格上可以委婉如李清照,也可以豪放胜苏东坡。
汕尾手机诗词创作很多与日常发生的事情有关。譬如,朋友婚嫁,亲戚乔迁,乃至老领导仙游,众诗友都会利用手机诗词互相庆贺或表达思念。
其实,近年来本报副刊版面所刊发的诗词,很多都是“手机诗词”。去年七夕前夕,本报刊发的一组律诗,还被编辑特地冠上“手机诗词”的名号。
“接龙诗”是他们常玩的一种形式:
一路秋风杨柳绿(海魂)
回眸夕照叹流红(汉新)
尘霜满镜吟思瘦(黛眉)
清影弄眉醉意浓(木荣)
八月蟾蜍光远大(少平)
三分庭院雾深重(许臻)
更残梦尽忧天下(杜青)
一纸荒唐语不容(泗伟)
“轱辘诗体”起热浪
一首轱辘体,引来众人和。这是2004年汕尾手机文学掀起的一股热潮。
轱辘体又叫"辘轳体",是诗体的一种,杂体诗名。此体要求写律诗五首,五首都有一句相同,这公用的一句,分别用作五首诗的第一、二、四、六、八句。或作绝句四首,公共句用作各首的一、二、三、四句,公共句若是放在第三句则需换韵;若作绝句三首,公共句用各首的一、二、四句,无需换韵。因诗的韵律如水井之辘轳架旋转而下,故名辘轳体。
是次活动发起者名叫庄汉新,他热衷诗词书画,属汕尾文学圈子的活跃人物。2004年某日,他创作了一首《天缘有份总相逢》,要求诸诗友采用轱辘体唱和,引起了一场热热闹闹的手机诗词热。
原诗曰:
天缘有份总相逢,
初识铭心风雨中。
秋夜月寒飘雁影,
爱河雾重隐琼踪。
玉兰凝露枝犹绿,
枫树经霜叶更红。
莫叹青春如逝水,
珠江不息寄深衷。
诗友陈少平、卢木荣、杨永可等用辘轳体和之。此后,柳成荫、陈世群、陈泗伟、余远鉴、何大海、张道义、余昭正、黛眉、郑木胜、海魂等一大批诗友,按轱辘体的形式先后加入唱和,组成7组轱辘体,着实热闹一番。
这些人中,既有民间底层的普罗大众,也有身居高位者;有本地的,也有外省的,前前后后,有二三十名诗词爱好者参加,可谓热闹非凡,成为汕尾手机文学标志性事件。庄汉新也因此被圈内人戏称为“轱辘体”诗人。
本报总编辑王万然特地集《天缘有份总相逢》35首诗作者(里面有的是笔名)步辛弃疾《摸鱼儿》韵,填词如下:
柳成阴,耕烟沧海魂去。惜春长木荣花盛,聂耳衣清人素。杨永可,许小玉。南柯子梦宜超路。黛眉不语,算秦汉新宫,煜卿新雪,繁木胜花絮。 余昭正,道义成源不误。蔚成轻易人妒。许臻拂晓贤文赋。泗伟玉清谁诉?观铁柱,陈世群,万然更庆琳斓土。何来福苦?钦奕润珠圆,少平远鉴,大海酒泉处。
“手机诗人”趣闻多
作家海魂,真实姓名王万然,汕尾日报社总编辑,国家二级作家,是个多面手,杂文时评、诗词歌赋、小说散文,涉猎广泛,年产作品达200篇(首)左右,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中国青年报、诗刊等都有他的作品问世。2008年春,他因参加省委书记、省长召集的网友“拍砖会”更声名鹊起。但鲜为人知的是,他同时还是一名“手机诗人”。
诗友中流传一则有关他用“兵马”换“旗鼓”的趣事。
2004年8月15日。星期天。他与众诗友到陆丰甲子镇采风,回汕尾途中,他在手机即兴创作《七律·甲子吊宋帝》:
甲子石门甲子开,
排云浊浪自天来。
可怜待渡河山远,
更叹勤王兵马衰。
兵退九龙龙不识,
身投南海海尤哀。
千年血泪烟波滚,
唯见灰礁长绿苔。
据他本人介绍,“人退九龙龙不识”句,原用“兵退九龙龙不识”,因“兵”重复,故改为“人”。他对第七句“千年血泪烟波滚”也不甚满意,遂将此诗群发多路诗友求助。陈章复信息:把“滚”改为“淼”;石晓贤建议:第七句改为“寒烟碧血英雄草”。卢木荣则干脆和诗一首,其中颔联有句:“銮中岂知人才惜,逃里方知旗鼓衰。”
海魂在读完卢木荣的和诗后,大腿一拍:“何不把我诗里的‘兵马’两字,与他的‘旗鼓’两字对换?这样,就可以讲‘兵退九龙龙不识’了;而‘兵马’给和诗,并不影响其诗质量。”接到“兵马”换“旗鼓”的短信后,卢木荣欣然应允。
(2010年4月9日《汕尾日报》 记者 梁水良)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