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

作者: 唯悸动 | 来源:发表于2018-03-14 21:49 被阅读75次

    旅出自我的身体旅游

          看到周边朋友们的旅游照片,感觉世界那么大,禁不住诱惑也想去看看。于是旅游带来的全部满足感就在于把旅游照片发至微信朋友圈或其他社交媒体后引来亲朋好友们的点赞和羡慕。秀照片可以模仿他人的旅游,却模仿不了他人在旅游的岁月和时光里进化的过程,可以安然窥视他人旅游的轨迹,却又不敢毫无顾忌的投入自己的旅游,因为每个人的情况不一样,总是存在许多限制。

    莫以逃避而身体旅游

          旅游是待在一个地方有些时日,慢慢了解,体会不同的风土人情以及不同于生活之外的感觉,再换地方慢慢体味。若仅仅将旅游作为逃避工作的调剂品,匆匆忙忙一日多游,那就真是花钱买罪受,上车睡觉,下车撒尿,景点拍照,回来啥都不知道。旅游并没有改变什么,无非就是加深了那一周的疲惫感,打着鸡血起早睡晚。这种类似逃离的旅游其实很病态。

    身体旅游中,风景对内心的成长

          特别喜欢这样一句话,“去旅游,是因为决定了要去,并不是因为对风景的兴趣”。旅游和摄影一样,不是走马观花,也不是告诉别人曾经来过,而是要赋予自己想法。旅游会改变人的气质,让人的目光变得更加长远。在旅途中,会看到不同的人有不同的习惯,才能了解到,并不是每个人都是同一种方式在生活。能看到辽阔的陆地,无边的海洋,广袤的天空,雨果说,比陆地更广阔是的海洋,比海洋更广阔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广阔的是人的胸怀,旅游在不知不觉中,受到自然的洗礼,使心胸变得宽广再去面对生活。

    身体旅游中的精神交流

          风景虽然很重要,却只是点睛之笔,关键的在于人。结伴而行或是独自前往,都会给旅行带来不一样的体验。然后在旅行中增加体验的经历,那更是添砖加瓦了。旅游不重要,重要的是与谁去旅行,去哪也不在乎,在乎的是与谁一同前往。最远的旅行,是自己的身体到自己的心,是一个人的心到另一个人的心。

    精神旅游

    使内心得到成长 使精神得到交流

    同样要旅出自我 同样莫以逃避而盲目

        不同的人应当通过不同的方式得到真理,身体旅游并非旅游的唯一途径。每个人都有一条属于自己的,像晴空朗日一样闪亮的路,应当找到那条富有记忆中的芳香和承诺的路,然后加以遵循。德国古典哲学创始人康德,深居简出,终身未娶,一辈子过着单调刻板的学者生活,直到1804年去世为止,从未踏出过柯尼斯堡方圆40公里的范围半步。他的生活非常规律,每天早晨5点起床,用两个小时学习,两个小时授课,写作到下午一点,然后去一家餐馆进餐。下午3点半,他准时散步一个小时,余下的时间里,他读书、写作,准备第二天的讲课。晚上9-10点间睡觉。他性格内向,却拥有广阔的精神天空,他就像精确的钟表一样守时,风雨无阻,市民们在满怀敬意与他打招呼时,总是趁机校正自己的钟表。真正的人生旅游,就应该像康德、徐霞客、伽利略的旅游,身体旅游固然很好,但也不能放弃精神旅游。

    精神旅游的状态

          当美好的一天醒来,嗅到空气中洋溢着熟知与喜爱,却记不起来自何处的馥郁芬芳。黄昏仰望星空、凝视日落最后一抹余辉时会骤然产生某种感觉。感觉像是创世起源背后的谜团,超越空间的界限。这些感觉激活了内心深处对未知的渴望。使内心深处,有一条银河贯穿天际,有一条冬天与春天的交界线,有一片山脉躺在原野,有一片湖面照着云,有一座圣山守护着的土地,有一座城堡藏在山间,有一座庙宇被蓝白包围,有一座木屋在云海隐,有一艘渔船乘风破浪,有一座灯塔站成了望夫石的模样,有一堆土柱印刻着的岁月,有一条石条小巷刻着斑驳的印记,有一对野雁漂在云上,有一排树上长着雪花,有一群牦牛陪着孤独的白屋,有一根芦苇接天连湖。只要对周边的宇宙怀有神秘感,心灵就要离开禁锢着的围墙,离开那口井,走到阳光下,向大海进发,就会听到大海波涛的低吟。在陌生的地方发现未知的美好与幸福,这美好可以是一处处如画美景,也可以是远离尘嚣后的平静心情,可以是人与自然交融一体的陶醉与流连,也可以是享受爱与友谊的满足和快乐。

    旅游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旅游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hfiqq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