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如何只学习3天,期末考拿到A

如何只学习3天,期末考拿到A

作者: 邹姓青年 | 来源:发表于2020-01-14 23:00 被阅读0次

    写这篇的初衷,是前些天和一个学生聊天时她的一句话。她说,我到一个辅导机构里去学习,并不是为了获取内容,而是为了搞明白一件事:学得好的人,是怎么学习的。

    之后我给了她一点建议,应该有些帮助。

    为了增强说服力,我先汇报一下自己的“学习能力”,虽然不是什么了不起的事,但对于许多人来说,也算是可以给出一点参考。

    学习经历

    初三最后几个月,成绩在班里托底,大半个班级的同学都已经自招考或保送走掉了,只有十几个人参加中考。那时候我在干什么呢,日日夜夜打Dota。虽然捧过一些小比赛的奖杯,但我知道这条路并不适合自己。于是为了避免将来的路断送掉,我回到校园里去读书了。记得倒数第二次模拟考,满分150分的科学,我拿了40多分。但是三个礼拜以后,我的科学就满分了。

    上了高中,回归一样的路径。高二下半学期的月考,也是150分制的数学,我考了28,猜对三道选择一道填空,做出第一大题的第一小题,其余的写了解但没给分。一个月以后,分数涨到了100。又过了一个月,我的数学已经是第一了,稳定在130以上,在这之后又稳定在140+,偶尔拿个满分。记得高考考场上,我花了55分钟做完数学卷,比平时更谨慎所以慢了一点,剩下时间里趴在桌上做梦回顾了一下高中三年的Dota生涯。

    可能有人觉得我们文科数学简单吧。的确不难,但浙江省的数学卷在全国排,一定算不上简单了,更别说要在一小时内做完并拿满分。

    之后经历了一段波折,到日本重新读本科。为了考建筑系,我从0开始自学物理、化学,还有一些理科数学的内容。认真备考3个月后,满分748的考试,我拿了718分。其中理科数学满分、日语369/371,物理错了两题电磁学,化学不太好。

    结果后来阴差阳错地要读商科,放弃了理科成绩,重新备考文科的考试,除了地理外,经济、历史、政治学都主要考在国内读高中没涉及过的内容。第一次完整地做真题,错了一半多,学习了15天以后,198的卷子拿了189分。

    在早稻田大学,期末考试7门课,总共8天的时间,4门专业课满绩点,1门辅修A评级,2门外语刚及格。

    而我也从来没有参加过任何补习班,完全依靠自学。

    学得这么快,我是天才吗?

    肯定不算。我见过真正能被称作天才的人,15岁就上大学去了,他和他那类人会成为科学家。而我一定不是属于那个圈层的人。

    但我说自己不聪明,就太虚伪了。我曾经有过短暂的时间,一个上午可以背出100个英语单词加上50个句子;学日语的时候,除了5个小时的课外,一天可以记住300个左右的日语生词,也算是过目不忘了。这样看我的智力在普通人里确实是上位,不过“聪明”或者“脑子好”并不能推导出“学得好”的结论。事实上,智力包括了推理、理解、计划、解决问题、抽象思维、表达意念以及语言和学习的能力。一个智力综合评分高的人,并不代表他每项数值都高,更何况智力是可以通过后天训练提升的。

    给学习加速的关键,是我找到了真正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

    综上来看,要写一篇怎么学习的方法论,我应该有点资格了。

    了解自己

    回想一下自己的学习历程,其实我的人生前20年,都没有弄明白过应该怎么学习,只有一些模糊的概念在指引自己,要多读、多练、多背,靠着偶尔的灵光突飞猛进,但最近几年,属于我的学习方法逐渐成型、清晰,开始能得心应手地运用了。

    除了高中有一学期的历史课外,我从来没有过真正参与课堂超过20分钟,包括在早大,甚至更恶劣,一门课,整个学期的课堂参与都不一定超过半小时。我非常清楚,普通的学习方式对我来说效率过于低下了。好的方法论有很多,要找到真正适合自己的很不容易。

    那我学习的方法是什么呢?

    不是什么很神奇的东西,无非是弄明白了我大脑活动以及思考的方式,并遵循天性去做。换句话说,了解自己。

    了解自己,是学习的开端

    如果期待有这样一套神奇的法则,只要用了它就能够像开挂学习的话就太天真了。但我从观察、经验和阅读中,总结出能够适用于大部分人的“开启智力”的方法。找到并训练出适合自己的方法需要时间和指导,可一旦掌握且适应了它,以后的学习生涯里真的能开挂。

    到目前为止,我大概归纳出50种模型,这些都会在以后全部发出来。模型的影响因子包括:智力特征、性格、经验、心理状态、自我驱动力、元认知能力、记忆力、环境等十余种。涉及一些简单的逻辑推演、数学表达,理论依据主要来源于哲学、文学、社会学、心理学、管理学、机器学习理论等等。

    当然有人会质疑,你有这么厉害能归纳出这么多东西吗,你算什么东西。

    我确实没这么厉害,这些理论没有一个是我原创的,也没有一个是复杂难懂的。我做的工作无非是大量的阅读,然后从中摘选出共通的部分,再结合观察、实践以及学生的咨询,归纳出一些体系而已。如果想搜寻,你也可以找到,只不过会花费很多不必要的时间而已。也就是说,我只是理论的二道贩子。

    先简要介绍一下适合我这类人的学习方法,详细的以后再写。

    基本要素

    记忆方式:我的短期记忆非常强,中期稍弱,长期一般。

    记忆状态:我进入学习状态非常快,并且在有推理性的学习内容下,可以维持5个小时以上。

    思考地点:含逻辑意义的内容,我会在第一空间(一般是家里)下记忆得更快;第二空间(一般是学校)中,我无法集中注意力;在第三空间里(如图书馆、咖啡厅),我的思考和记忆速度会成倍提升。

    记忆方式:我的记忆程度和阅读速度成正相关关系,因此默读(速读)最适合我;边读边抄,不仅进不了脑,还让我十分烦躁。

    记忆介质:电子屏也能记,但写在纸上学得更快。单词小卡片对我来说和垃圾没有区别。

    可重复性:不喜欢记没有意义的内容,但对于中短时间内会重复的东西,我学得很愉快。

    笔记整理:不喜欢记笔记,只在脑子中整理。实在有必要的时候,会用Xmind做梳理。

    声音辅助:不喜欢有辅助音,更倾向于用大脑里的那个声音学习。

    学习方式:完全自学,依靠书+网络足够,只有实在绕不过去的情况下才去寻找建议。

    应用方式:喜欢从实例出发,倒推基础知识再学习,而不是从基础一步一步开始。

    预习复习:既不预习、也不复习,只在需要用到的时候翻出来确认一下。

    社群学习:喜欢一个人学

    思维模式:经常从宏观结构入手,细分各个子结构,优先解决主要问题

    学习习惯:需要应付考试的内容,只在临近考试的时候学习;自己想学的内容,无时无刻不在学习。

    这里有14条基本要素,还有一些要素涉及到特殊情况没写出来。

    基于这些要素,我举两种不同的内容,回溯一下学习流程。主要从三个阶段入手:收集信息、信息加工、输出纠正


    应对考试的专业课

          「マーケティング論」(市场营销学)

    收集信息




    为了应对考试,搞明白考试内容、考试形式就可以了。考试形式从过去问真题里找,考试内容结合考试范围,作个简单的推理。

    由于我的营销学教授是日本学界、业界影响力非常大的名教授,著书几十本,身兼多家上市公司的外部董事职务,再加上期末考试的考题是他自己出的,因此考试内容的个人特征会很明显。另外,他不仅教本科,还要带研究生,繁重的教学任务加上公司事务一定让他很繁忙。出卷期间是考前两个月,这段时间他正好在做一家大型消费企业的咨询业务,还因此缺席了两次课。也就是说,出卷子的这段时间,教授很繁忙,又很烦躁。

    听几个早大的研究生、博士说因为他手下的学生GPA都比较高,教学监督上比较松,而且经常不耐烦,可以合理推测这回的考题会很敷衍。在一个敷衍的状态下,他更倾向于选教科书的开头、结尾,以及正好在出卷期间授课的内容。

    在比对了他写的几本书以后,很容易锁定了他做营销咨询业务的思考模式。由于他刚接手外部咨询业务,手下带的研究生一起参与,很可能从思考框架上去要求他们。这样的话,我们的考题也大概率会要求,对他所授的营销课的基础框架有足够的理解。

    也就是说,期末的考题以第一部分的营销学演变史为主,以业内咨询公司常用的思考框架为辅。(结果是猜到90%)

    信息加工




    由于考试内容简单,且由过去问题型得知,模糊的概念理解搭配上准确的专有名词是考试的重点。另外两道论述题,可以用框架结构的方式精准拿分。

    在大概梳理了一下资料后,我给自己设定了8个小时的备考时间。大概有3个小时需要用于通读内容,3个小时精读难点,2个小时整理回顾。

    我的短期记忆强,过了3天后会减弱,开始学习的时间应该设在考前3天以内。另外,我比较在意这门课的成绩,因此学习的专注度会受到影响。为了以防万一,我准备在考前2天开始学习。一天学习,一天强化。

    学习的地点是学校图书馆,大厅自由学习区的杂音程度刚刚好。

    输出纠正




    差不多学到7个小时,内容理解的就差不多了。我凭记忆画了知识框架,并且发给选了同一门课的同学,尝试给她解答疑惑。几次之后,我基本确信这次考试能拿A以上了。

    纯粹兴趣的学习

           有关商业社会的理论,并不是单个领域的内容

    收集信息




    新闻:虎嗅新闻、21世纪财经新闻、FT中文网、华尔街见闻、NewsPicks、The New York Times、BBC中文网

    大众评论(搜索):谷歌、微信搜索、知乎

    分析网站(商刊):哈佛商业评论、经济学人商论、McKinsey insight

    论文:中国知网、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文献中心、爱思想

    数据库:Wind-经济数据库、日本经济产业省数据库、国家数据

    公开课:Coursera、edX、华文慕课

    视频:Youtube

    电子书:微信阅读

    信息加工



    上面罗列了很多信息源和途径,我都会用的到吗?都会用到,但频率不同。

    我保持着日常学习+阶段性突破的状态。

    每天用1个小时左右浏览新闻、确认主要指数的变动;2小时微信阅读,普通状态下读实用性的商业、社会学书籍,心情郁闷的时候读文学;2小时读主要商刊的分析性文章。有数据逻辑让我觉得疑惑的时候,会用到数据库;有不明白的社会学概念,会用到论文文献网站;有专题性基础知识不明白,会在Coursera上找相关的系列课程,并在一周内集中学习;涉及到国内的时讯遗漏,就用微信或者上知乎搜;其余的时间就在Youtube上看推荐视频。

    日常学习以商业为主,但个人对股票不是很感兴趣,更关心企业的组织架构和商业逻辑。同时阅读中会涉及到大量的政治、经济、金融、社会学、心理学内容。碰到感兴趣的概念,就搜索与其相关的文献、电子书、公众号文章、视频和公开课,也就是主题性的、阶段性突破地学习。

    两门外语,大大拓宽了我的信息边界。我的英语不是很好,但配合词典读商刊和新闻已经足够了;日语的读写都没问题,不过不是很喜欢。除非是只有原文,或是翻译得不清楚需要确认原文的情况,所有的文字阅读我都会优先选中文来看。因为高效率地理解、获取内容才是我的目的。这一点,我一定要强调给学生听,尤其是基础不好的学生。

    输出纠正




    我的输出纠正方法非常简单,就像现在一样,写一篇文章。只要写出来了,这些东西就会刻在我脑子里,并且知识架构和逻辑会比写之前清晰很多。

    除此之外,我会在生活中经常性地讲给身边的人听,犯错了就用谷歌。但这有个坏处,就是从我嘴里常常蹦出一些别人不感兴趣的内容和概念,很招人烦。关于这一点,我也想了挺多办法,结论是现在我的智力和精力足够支撑我快速、大量地学习,就应该把握住机会,尤其是感受到记忆力大不如从前之后。

    我很清楚自己并不是博学,也并不深刻,当然也不是喜欢掉书袋来装X。因为明白自己学得广泛又浅薄,多输出、多填补才是当阶段应该做的事。等到真正在一个领域里有独创性之后,应该会谨慎发言了吧。

    现在的状态让我舒适又能学得多,但到这一步经过了大量的学习和试错。每个人都可以找到这样一个状态,只是需要一些建议、帮助和实践。我在之后的时间里,会把向我咨询的同学作为案例,慢慢把学习方法和模型写出来供大家参考。

    需要注意

    唯一需要注意的是,千万不能沉浸在自己“学得很多”的假象里而逃避考试,考试也是检验所学的一个重要途径。我是在清晰地选择并规划了5年、10年的职业路径之后,才稳定出现在的状态。

    如果你在日本准备留考,或已经进入了大学,又或是早已经毕业,那这些方法会非常适合你们;如果你在国内读高中,还是好好跟着老师学,或是报个补习班吧。高考的目的并不是让你学到知识,它只是在实现扫盲之外,完成筛选、稳定社会的功能。除去少数天才之外,高考要求你的是耐力、记忆力、熟练度和心态,这些和我认为的学习关系并不大。

    ———— / END / ————


    关注看更多
      Tokyo_seinenn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如何只学习3天,期末考拿到A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hfjzac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