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去凑了一下事业单位考试的热闹,这次经历带给我最大的感触,是有一件事亟需反思,那就是:我每天坚持写写,坚持了一年多,为什么在面对应试议论文写作的时候还是无从下手???
窘境复现:最后一个大题列示了四篇关于“绿色”、“低碳”的小短文,要求以“低碳生活,是一个名词,也是一个动词”为主题,自拟题目,完成一篇议论文,要求思路清晰,论据充足,语言流畅。刚刚看到这个题目的时候,我的大脑是蒙圈的状态,一方面,因为平时关于减碳低碳的内容了解的非常少,无知识储备存货,所以脑袋里空空如也;另一方面,关于文章的组织框架的架构层面,也没有清晰的思路,仅仅想到了设置一个总分结构,第一部分总体概述绿色低碳的背景和重要性,第二部分阐述一下如何梳理低碳理念,第三部分阐述如何践行低碳理念。仅此而已。写作过程中,一直在“用囫囵换囫囵”,泛泛而谈,毫无新意,没有具体可行的措施。最终呈现出来的文字,显得有些糊弄,态度不够真诚,思想不够深刻。哎~很不满意~
为什么会这样呢?
1.最根本的原因是对这个主题不够了解,知识储备量不够,导致一个概念名词反复提及、反复出现,来来回回只有那么几个贫瘠的论点。
2.如果脑袋里没货,如果没有强烈的书写欲望,而又要被要求在限定的时间写出最低限字数的文字,就会有些“矫揉造作”,作者不淡定,文章一定也不会从容。
3.我的“每天写写”,还是有很大的局限性,尤其是最近几个月,输入太少,导致写作内容几乎全部在抒发自己的感受和体会,变成了日记,“以输出促输入”的初衷被模糊化了,所以,还是要保持每天输入的习惯,把视野打开一些,再开一些。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