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年,我们买过的保险,买的到底是什么?
个人理解,保险本质上就是一种风险对冲的金融工具,是对未来不确定风险的,一种确定现金流保障。
以车险和医疗险为例,我们缴纳保费,支付了一定的成本,换取的是未来一段时间内有可能的修车成本,或者“修理自己”的费用补偿。
当然如果足够幸运,这段时间没有发生修车或者“修理自己”的情况,保费就是沉默成本。
有意思的是,大多数人都接受车险,但会觉得如果没有“修理自己”似乎有点亏,或者想不到去给自己的身体买一份保险。
其实,有金融知识的朋友可以把保险理解成一个看跌期权,标的物就是自己的身体或财产,支付的保费就是期权的价格。
因为人的一生不可能总是一帆风顺,资产价格不可能永远一直涨,在发生风险时,这份看跌期权就会对你人生的低谷进行补偿,提供确定的现金流保障。
怎么判断需不需要保险?
买保险,首先其实不看产品,而要看我们身上到底有没有财务责任。
买不买保险,其实不在于年龄的大小,风险发生概率的高低,而是在于如果出现了风险,家庭的财务会不会因此而坍塌。
比如,一位60多岁的富豪,他可能疾病缠身,但他可能不需要买保险。
而一个30岁的人,很健康,但他有房贷300万,又有孩子要养,这个时候就算他发生的概率低,他也需要买。
发生概率低只代表保费便宜,而买保险的决策是如果发生风险,财务会不会坍塌。
这里,通过财务责任和已有的储蓄就可以算出风险缺口。
也就是:风险缺口=财务责任-已有的储蓄。这里的风险缺口可以理解为至少需要配置的保额。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