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苏东坡传》有感
我个人而言是不太喜欢林语堂的文风的,不是因为那些无从考究的稗官野史对其人品的质疑,只是不喜欢那种较为自我的写作视角,但是他写的这本《苏东坡传》是学校进行的整书共读书目,所以不得已而为之,大学时期对古文学相当热爱,所以对苏东坡其人也略有知晓,在读罢全书之后,对苏东坡的人品和文化又有了全新的认识。
我们说,想要彻底的了解一个人,读他的传记是最不靠谱的事情。毕竟很多人的传记出自他人之手,多少会有记传人本身的情感色彩在里面,就比如拿破仑的传记就有很多个版本,而不同的版本有不同的情感基调,所以我想这本《苏东坡传》不可全信,但是通过这本书我们可以系统的了解到苏轼其人的生活轨迹和诗作的创作背景,对于做课题研究来说,实用性很强。下面是一些我个人对苏东坡的一些浅薄认识。
自古文人兼政客,而一个纯粹的文人在仕途之路上必然是不得志的,所以很多诗文成就比较高的古代文人多半都是做过官,而且失败了。失败之后有的去饱览祖国大好河山快意人生,典型如李白和高适;有的终极日消沉、郁郁不得志,典型如“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的杜甫和陆游;有的在仕途失意之后索性隐居避世,典型如陶渊明。像王安石、欧阳修之类的文官职位很高,艺术成绩也不错的文人兼政客,是比较难得的,所以这类型的人官方名称是——士大夫。那么苏东坡究竟属于纯文人还是士大夫呢?我的答案是两者都有,这并不矛盾,我们汉语言极具弹性的词语也正好体现我们饶舌的本性。
说他是一个纯粹的文人是因为他在古代文学史上的贡献是其他士大夫不可同日而语的。且不论他极富个性的理趣诗作,也不谈他颇具纵横家气势的散文著作,单单一项词的成绩就可以让他屹立在文化历史长河之中。在北宋时期,词的创作已经比较普及,但是苏东坡认为当时的词作老大-柳永将词的风格局限了,认为那太过“艳科”,而比较贴近百姓生活的秦观的词又少了些“气格”,他认为词和诗应该一样,“无事不可写,无意不可入”,所以苏东坡大量恢弘的词诞生,将词的格调一度推至巅峰,一如“大江东去浪淘尽”,词的艺术魅力一览无余,诗苏东坡彻底的扭转了“诗尊词卑”的局面,这才有了后期豪放派的典型代表辛弃疾味我们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
说他是一个纯粹的士大夫是因为他作为个文官,做到了文官的最高境界——死谏。以死进谏的苏东坡没有死的原因除了侥幸还有多亏了他的另一个身份——文人。在新旧两党之争中,苏东坡那文人特有的气节使得他为新党不容,旧党不谅的尴尬境地,几度受到死亡的威胁,然而他依然不屈不挠,不向任何党派妥协。宋朝有条刑罚规定叫“刑不上大夫,礼不下庶民”,所以,幸运的苏东坡几度逃脱了杀头之刑罚。此外,他为官期间执政为民深得民心,民间有很多关于苏东坡或真或假的传说,比如“东坡肉”、西湖的“苏堤”,都间接地反映出了苏东坡在民间的影响力之广,再加上他的诗作广为流传,文学造诣很高,可谓是在文坛、民间、皇亲贵亲间都举足轻重。就是这样的一个德馨双馨的人,一生浮沉坎坷,致死都壮志未酬,遗憾的写下了那首《自题金山画像》,“心似死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这样一个对江山社稷对文学艺术有着极大贡献的人,悄无声息地去了。
“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我们可敬可爱的东坡先生就那样一生都在任性的随意切换......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