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敬的评委老师,大家好!
“开语言之花,结思维之果”是我教学阐释的主题。一直以来,我跟随着师傅与团队,走在小学语文“语思课堂”的研究之路上,其核心主张是开语言之花,结思维之果。像雨丝一样润物无声,开语言之花,结思维之果。通过重语言、促思维的课堂教学,帮助学生阅读语用作品,运用语言文字,解决真实情境任务过程中,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促进其健全人格的形成。
为此我们借2022年语文新课标的东风,结合语思课堂的策略,对语文教材单元进行统整设计与教学,具体概括为:一个核心,两种要义,三个层面,四维统筹,五大策略的教学模式。 下面我以《手指》一课为例进行具体的解说。
一、三个层面
(一)课标要求内容 课标要求内容,教材编者意图,学生学习实情,是教学设计与实施的前提。《手指》选自于五年级下册第八单元,本单元由《杨氏之子》《手指》、《童年的发现》三篇课文组成,还有口语交际、习作、语文园地等组成,很明显,本单元属于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学习任务群。此任务群的功能定位为——
(二)教材编者意图 第三学段的学习内容明确指出,与新课标相呼应,教材助学系统背后的编者意图,也清晰地体现这些要求内容。本单元的语文要素有两个,一是感受课文风趣的语言,二是看漫画,写出自己的想法。这两个要素都指向表达,蕴含着两个核心概念,一个大观念。编者将这一大观念巧妙渗透在课后习题、语文园地、习作以及口语交际中,本单元的三篇课文及园地习作分别承担着形成这一大观念的不同功能,整个单元呈现出初识、强化、适用、运用、巩固的学习过程。
《手指》统编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第八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本课是著名散文家、画家丰子恺的作品。课文用拟人化且风趣的语言介绍了五根手指不同的姿态和作用,课文最后告诉我们“团结就是力量”这一道理。学习本课,能进一步让学生体会语言幽默在文章中的作用。 这是本单元的第一课(古文除外),承担着指导方法,落实语文要素的重任。在本课的教学中,应该重点在引导学生品读语言,并尝试迁移这些方法进行相应作品的阅读。 (三)学生学习实情
五年级孩子思维活跃、求知欲强、乐于表达、愿意交流。他们已不是低年级的小学生,想法开始更加独特,对生活有所体验与感悟,思想也开始向成熟发展,正是引导他们明事理、辨是非,提高语文能力,培养人文素养的关键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自主阅读能力,能通过比较、分析,发现语言表达特点。能快速阅读把握长文章,抓住文章的关键语句,进行批注,能够读出幽默风趣的语言,感受课文生动的语言,但进行幽默风趣的表达还有一定难度,因而引导学生掌握一些感受语言的方法,适当降低阅读的要求,尤为重要。
二、一个核心
基于以上三个思考层面,围绕语文核心素养这一核心,我为本单元设计了以下核心素养型学习目标,并以此确定了《手指》这一课的学习目标。 1.寻觅幽默钥匙,阅读全文内容,梳理手指特点,感受语言表达的与众不同。 2.寻觅幽默钥匙,阅读主要内容,品析排比、拟人等语言,体会语言表达的风趣特点。 3.初试幽默表达,阅读精选内容,发现作者所选事例(语言)与所选特点(观点)相匹配的语言表达的高度智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