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初中的教室里坐着四种人:
一、百毒不侵老学渣,他们根本就不听课、不做作业,分数都在及格线以下;
二、辛辛苦苦小学渣,他们看起来是听课的,笔记也工整,但不知为何分数也不过略高于及格;
三、忽上忽下中等生,他们的成绩有时放个卫星,有时又沉入谷底,他们的解释是因为粗心了,或者这段时间没心情——反正不是学习能力的问题。
四、稳稳当当大学霸,他们几乎门门都优秀,不偏科,神态也轻松。
初中的教室里呢,这四种人呈现出一种稳定的阵态排列;小学的教室里呢,稍微努力就能一下提高很多,所以小学成绩的好坏都不作数;至于高中的教室,成绩也是千差万别,但大家都挺努力的——否则也上不了高中,所以高中几乎可以排除态度问题,只是学习能力的问题。
有太多的初中生经过我们这里的训练之后,从中等到优秀,从优秀到卓越的,我们到底是怎么做到的?今天全盘揭秘。
心理建设
心理建设分为生活和认知两个部分。
生活上的平稳非常重要,如果孩子吃穿的基本需求未满足,和老师有巨大冲突,被同学排挤、单恋失恋、或者家里鸡飞狗跳,孩子的精力基本上损失殆尽,无法集中精力学习。学习是一件艰苦的事情。
而认知模式又分思维和信念两个部分。成长性思维认为,只要努力总会有所进步;而限制性思维认为有些人有天赋有些人没有,所以努力了也没用。很明显成长性思维对自己有好处。
认知信念决定学习能力。复杂认知信念认为知识是一个体系,知识之间可以相互转化、不断演化,知识可以不断被发现、被更新,所有知识都是可以改变的。
简单认知信念认为知识是一个一个孤立的事实,一旦被发现就不会再改变,获取知识的过程是被动的。这种人即使有了某一方面的专长,也很容易被社会淘汰。
让孩子们的生活平稳,涉及学校家庭社会三方的平衡,需要相当的社会经验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而在孩子们的脑子里重建信念,更为复杂。
教授正确的学习方法
好的学生学习方法都是类似的,差的学生学习方法千差万别。高中的学霸功课文理兼修,学有余力,音乐体育社会活动往往也强,他们到底是怎么做到的?其实这个积累在初中。
在学习区练习。
所谓学习区,就是“正好不会一学就会”的区域,除了学习区,还有恐慌区和舒适区。找准学习区需要功力。
刻意练习直至熟练。
很多人不喜欢重复,这是人的本性。但聪明人就是将新的知识和旧知识快速结合,创意也是这个意思。将知识和技能长在脑子里以便随时提取,需要极其熟练直到本能。想想运动员就知道了。
分块练习。
把你需要熟练掌握的各种技能,拆解成小小的板块,每一个练到熟练,就像电脑里安装的子程序,随时提取,这个才能做到游刃有余得心应手。
交叉练习。
这个也是学习套路。不要其中大量的时间猛攻一件事情,因为大脑就像胃一样,有个平台期,如果我们某一天吃太多的东西,实际上能消化的也只有固定的分量,其他也就排泄掉了。间隔一段时间在不停的重复,在不同的地点不同的时间,用不同的方式学习同样的内容,不断地回忆检测自己是否真的记住了,这种学习方式并不非常愉快,因为要不断面临挫败和考验,但这个是真正的有效学习方式。寓教于乐是在幼儿时期的本能学习或者是环境学习,一旦进入刻意学习的环节,需要精力的高度集中,需要毅力和目标,直到能把这事本身当成回报。
在现实中获得成就感
教人和动物新技能的最好方式,是一连串正向刺激。
比如教狗听指令坐下,每次狗坐下了都立即给食物,狗能很快学会坐下——不给食物则学不会,而如果不立即给,狗也很难学会。这是学习中的关联原理。正向刺激是被训练者需要的、触动的,比如一直想要的玩具、被人真心欣赏;无感的的刺激无用;
惩罚不能教会孩子技能——惩罚用于减少行为而非增加行为——所以惩罚用于制止坏行为倒很有效;比如孩子打人时,直接打屁股比说道理管用。
但惩罚可能导致对惩罚者的恐惧,进而关联;比如怕老师而不愿上学,怕父母发火而不写作业。天真烂漫的一年级小学生,会产生“我一写作业我妈就发疯”的关联(一级关联,场景关联场景);他们不会产生“如果我好好做作业我妈就不发火”这么高级的关联(二级关联,场景关联背后意图)。
关联还有一个“自动恢复”功能,就好比你回家路上有个卖烤红薯的,你一旦走到那个路口就想吃,但这个红薯摊今年没来,你也忘了;一旦再出现,所有回忆全部重现——你并没有抹去这些感受和记忆。这个叫做“关联恢复”;
孩子一旦把学习和痛楚记忆关联起来,影响可以持续很久,需要再无数倍的正向刺激才能恢复。比如小时候因为英语被痛责,中学想扳回来,就需要额外的契机,在生活中用上英语,找个英语好的朋友,换了特别欣赏自己的英语老师(很难),需要用英语参加一项必须完成的任务并真正完成.....,反正挺难的。
如果孩子已经有一个成长性的思维和复杂信念,教会孩子学习技能只需一个好老师花三四个月的时间;但是如果要改变孩子的思维和认知,至少需要一个稳定的环境,孩子沉浸其中一年。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