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心理
小说《忘归》写在最后

小说《忘归》写在最后

作者: 王二令 | 来源:发表于2022-09-08 08:54 被阅读0次

    绝不能倒下

    我们不能改变规律,但我们可以改变自己的态度。浩瀚的世界足够容忍我们每一粒如微尘般的人生充满崇高的能量,丝毫不会影响我们在这短暂的生命中追求那些高尚的意义。爱、美、善、真,这些都是人生值得珍惜的充分理由。 

    故事讲完了,它悲伤得有点极端,但却离我们并不遥远。

    对于人到青年、中年的人们,那些有关夫妻困局、原生家庭、职场压榨的故事时刻都在发生,听得多了会觉得我们每天都在“避之而不能”、“求之而不得”、“抗之而不力”的无奈中度过,事情大同小异,并不新奇,但却令人十分痛苦。

    我们在这不能、不得、不力的困境中的表现十分不同,有的毫无知觉,随波而行;有的平静接受,接受平静;有的热衷抵抗,有胜有负;而有的人,就是这本小说关注的人,他们终日悲观逃避,无能为力。

    我们活得并不快乐,可对于这个故事关注的这群人,他们是在这本就不快乐的生活上又叠加了一层难以卸掉的沉重盔甲——情绪障碍。因为一些原因,我对抑郁症等情绪障碍有一些非常浅层的了解,但仅仅是这些了解,就让我对这群人产生了极大的同情,十分心疼,这就好比看到一个远低于标准体重的孱弱的瘦子不得不背起正常人都感觉十分沉重的沙包时的感受,其实他们扛不起来,但又不得不扛,因为大多数人无视他们的弱小,以为他们和正常人有一样的力量,因此便用普遍的规则去要求他们——每个人都能做到,你为什么不行?。

    他们和我们确实不一样,何其痛苦只有同样经历过或正深陷其中的人才能理解,正所谓同病相怜。这是一个极其庞大的人群,但可以确信的是,这群人中只有极少数的幸运者做出了正确的应对,接受了科学有效的调整、治疗,重归正常生活,其他大部分人都在挣扎、煎熬。

    为什么有这个判断:

    首先,是否接受自己生病的事实?我们中的大部分人甚至患者自身并不认为情绪障碍是一种疾病,患者家人也会因为知识、面子等因素坚决不认同这类疾病,如果是这样,当然也就不会发生正确面对的情况了。

    其次,有些人能够接受自己患病,但把原因都归结为是自己倒霉,心想忍一忍、抗一抗、躲一躲就过去了,就像感冒发烧一样,凭自身免疫来等待恢复。如果这样想,那只能期待自身强大的精神力量以及个人所处环境的根本改变才会让自己好起来,但这种概率应该是很低的。

    第三,愿意面对,准备去治疗的,经济是否允许?是否找到正确的方法?是否会遇到“伪专家”?

    他们真的需要更多的理解和包容,但正常人不一定都能够做到。

    本来,人天生就有“感同身受”的基因,正如婴儿见到妈妈悲伤,也会情绪不佳一样。“察言观色”并不是什么特殊天赋,而是退化了。我们活得越来越自我,越来越忽略他人,直到你长大成人,那个叫做“我”的价值观完全侵占了你的大脑。我们终日都在关注自己,担心自己会失去什么,而忘记了人还有“同理心”的本领,可以去传递温暖,帮助他人。

    不幸的是,很多人即使意识到应该具有“同理心”但也不愿意找回它,为什么?因为这个东西看似是人类的优秀品质之一,但很多人并不认为这是我的必修课,“我都够苦了,哪有心情去管别人?这与我有什么关系?”。这种回避有一个可能的诱因,那就是同理心会给你带来一定的压力感,让你背负更多别人的负能量。相反,缺乏同理心的人却能比较洒脱,因为他们能排除掉干扰,更专注于自身。

    很长时间以来,很想为有情绪障碍的人做点什么,但我并不是心理学专业,也不是相关机构的工作者。直到有一天,脑子里突然出现一个声音:为什么不试着把这些人的故事写出来,讲得更细腻、更真实,让更多人看到,以期呼唤人们去理解这群负重而活的人,而不仅是在看到这些人的行为表现时做出反感或无感的反馈。

    那就试着讲个故事吧,我跟自己说。故事,一定是来源生活,但又一定和日常不一样。我们每天都在隐藏自己的真实欲望,想让自己的行为更贴近社会规则,按部就班造就了所谓日复一日的“平淡”。但讲故事却可以从虚构的世界中,比较轻松地把我们生活中隐藏的那些真实欲望表达出来、揭示出来,而暴露出的东西可能正是你我内心之中隐而不发的情感、认知。当你看到了故事中的美丑,也许会会心一笑,那不就是我吗?那不就是他(她)吗?

    所以,我花了一点时间,尽力把听来的、看来的、瞎编的、经历的很多事情,揉在一起,理成了这样一个小故事。虽然说是虚构,但几乎每件事可能都在你的身边发生过。

    主人公刘忘归这个可怜虫确确实实够悲惨,但现实中是不是还有比他活得更压抑、更痛苦、更无奈、更绝望的人呢?我想是有的,否则我们也就不会看到新闻上那么多年纪轻轻就自我了断的人了。

    你的身边有没有一个“刘忘归”?他正在逐步走向放弃自己的边缘?他是不是你的家人?你的朋友?你的挚爱?我不知道,但我希望你能尽快知道,别让心碎的事情发生。

    按照我们主流的价值观,大部分人会认为刘忘归是一个懦弱者。何必为了别人放弃自己的生命,太不值得了。妻子刻薄,离婚啊?领导卑鄙,辞职啊?父母强势,远走高飞啊?听上去这些解决办法都可以归结为两个字——“逃离”。但是,我们是否可以从刘忘归的角度想想,世界虽然广大,而我们的心界究竟几尺几寸?如果无法冲破心中的围墙,始终活在错误逻辑下构建的灰暗世界之中,刘忘归又能逃到哪儿去呢?妻子嫌弃、父母误解、领导抛弃,如果得不到理解、支持、救助,以刘忘归自身的状况,以他实际的力量,他还能坚持几年?几天?他除了结束自己的生命,彻底离开,还能做什么呢?而真实的生活中,一群“刘忘归”们正在艰难地支撑着活下去,他们可能是为了孩子、父母、爱人、朋友、事业、团队、宠物,唯独不是为了自己。

    年龄越大越会意识到,很多事情是无法改变的,尤其是我们作为社会性的动物,不得不时时刻刻跟形形色色的同类进行交互。

    当遇到理念不同的人的时候,真的是一件十分痛苦的事情,而如果你缺乏适应能力,又无法让自己演技超群,可能就更加无所适从。求同存异,说起来容易,实际上很难做到。即使做到了,那也可能是通过权力、暴力、财力等这些外在力量的干预,达到了短暂的、虚假的实现,并没有真正解决问题。

    赤诚的人往往最容易陷入绝望,因为大家从小接受的观念是“善良终会战胜邪恶”,人们都喜欢“大团圆”式的上升结局。但当你合上书本、走出影院、关掉手机的那一刻,你又回到了其实是正处于下沉模式的现实中。这时你会发现,这个世界的真实一面远不是书本、影院、手机里的样子,更多的是黑暗且强大的力量,但我们最终不得不面对这些真实,巨大的矛盾冲突会让一些人陷入无比失望和不知所措的境地。

    每个人都从孩童时的纯真向着期待中的自己慢慢长大,但绝大部分人都活成了自己曾经讨厌的模样。这个世界往往是善良的人下场最为悲惨,有机会主持正义的人却发现自己无能为力,而越是没有底线,越是无视真善美,越是坚守丛林法则的人,往往越能较快地实现目标。我们似乎越来越崇尚“强人”逻辑,只看结果,不看过程,高举以财富和权力为刻度的成功标尺。更有甚者,喊出了“彪悍的人生不需要解释”这样冷酷的口号,但是,仔细想想,那些彪悍的成功到底是建立在什么之上呢?一将功成万骨枯,每具万分之一的尸骨本来都是一个值得被爱和尊重的人,现实这条污浊的河流中,沉满了善良者的尸体。

    对于乐观主义、奋斗主义、现实主义的人来说,上面的观点可能无法接受,但不可否认的是,这个宇宙运行的规律确确实实是悲观的,走向寂灭的。

    当然,我并不信仰悲观主义,我认为,悲观的规律不代表我们只能无望地生活,相反,我们不能改变规律,但我们可以改变自己的态度。浩瀚的世界足够容忍我们每一粒如微尘般的人生充满崇高的能量,丝毫不会影响我们在这短暂的生命中追求那些高尚的意义。爱、美、善、真,这些都是人生值得珍惜的充分理由。

    对于身体上的弱者,这个社会早已意识到要给予他们额外的关注,提供照顾,开辟“绿色通道”。那么对于心理上的弱者,我们是不是也可以多一些理解和特殊的关照呢?尽管这是一个十分复杂和难以界定的话题,但我相信只要发挥智慧和善良,这个问题并不是无解的,一定是能够让更多人感受到世间温情,回归常态,享受美妙的人生。

    最后,如果你是一个正深陷情绪障碍之中不能自拔的人,又恰巧读到这段话,我想对你说:朋友,不管你多么厌恶自己、厌恶人间,不管你多么痛苦悲观,绝望挣扎。我认为,咱们真的不能倒下,因为我知道你的心里住着一个被乌云蒙蔽的真我,找到真实的灵魂你就会重回阳光之地。我们要像一个勇士一样坚韧地活下去,真正的勇者不是多么的无畏生死,而是当你见证过这个世界多么的违反人性且强大之后,依然能保持信心和勇气走下去。你比常人体会了更多的暗黑,忍受了更多的冷酷,释放了更多的善意,你有资格成为更强的人,站立住,朋友,绝不能倒下,你一定会成为超越常人的真勇者。

    祝福你,祝福我们,期待阳光和爱再次注满每个人的内心。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小说《忘归》写在最后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hfonnr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