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段时间,我总感叹自己的生活圈子太小,也太固化、僵化。
从大的方面讲,我所接触的人是身边的几个同事,工作的内容也是相对固定的,似乎每天都过着重复的日子,只是每天日历显示的日期不同而已。几乎忘记了昨天中午吃的什么菜,今天一天下来主要干了些什么样的事情。虽然每天忙忙碌碌,但是却说不出哪些事情是做得有意义。对于一个成年人来说,努力做好现有工作,尽量少出差错,也许这就是每天的使命吧,也许这样的生活就是我必须要经历的吧。
从小的方面讲,每天接触的同事也不一样,每天发生的事情也不同,需要解决的问题也各不一样,为了更好地与同事相处、处理不同的事情、解决不同的问题,我必须要采取不同的策略、不同的方法来面对,这就需要我的思维不能固化、僵化。否则,得到的结果一定是不理想的,不完美的,甚至是完全错误的。经验是一个好东西,但是一旦运用不当,很有可能被人说是墨守成规、思想腐旧,只知道吃老本,根本不能跟上新形势,解决新问题。
今天,在处理一个问题时,有人说我非常固执、呆板、守旧,只认定自己认为是正确的,其它的想法则听不进去,不是否定就是拒绝。后来仔细想一想,虽然其他人提出的方法或意见不一定是正确的或完美的,至少自己也可以让他们完整地讲述出来,给他们一个陈述的机会,而不应该一开始就直接否定他们,有必要甚至可以进行尝试,做出结果来,以便让他们不仅口服,而且要心服。
俗话说兼听则明,偏听则暗。即使是反对的意见,我也要多听听,多分析,多尝试,不能再用老一套来处理。尽管我自认为自己的方案是最好的,可是也不要一开始全盘否定别人的一些新的提法或主张,毕竟很多东西是需要靠实践来检验其是真是假,是好是坏。也许在他们看来,我太高估了自己,小看了他们。其实,他们照样是好样的。
今天看了李尚龙老师的《三十岁,一切才刚刚开始》这本书。虽然他才三十岁,可是说出来的话,做出来的成绩却让我这个四五十岁的人望尘莫及。我本来很少看鸡汤文的,可正是这鸡汤文可以抚慰我受伤的心灵,唤醒我枯竭烦闷的思维,开启我绚烂多彩的梦想。同样一件事情,自己看来稀松平常,别人看来却是深含智慧哲理。比如,如果你的手机有百分之百的电,你会在乎那掉的百分之一的电吗?不会。但如果你只有百分之五的电,你会在乎那掉的百分之一的电吗?
这个例子看来普普通通,蕴含的道理却很深刻。但可以反问:你也不算太老,为什么不珍惜现有时间,做自己想做的事情,非要把这一生逼得只剩下那百分之五的电呢?出门之前充个电不行吗?出门前带个充电宝不行吗?再不行借个插头总可以吧……
人为什么一定要把自己逼到绝境才编个故事安慰自己呢?
昨天我说过,看书似乎对自己起不了作用,帮助不了自己的抉择,改变不了自己的生活。可是不看书更有可能让自己的思维守旧、固化、僵化,当然只能是一成不变地靠着那三板斧过日子。
书还是一个好东西。
思维得不到改变,当然生活只能是固化的、僵化的。
但愿我不再是一个思维固化、僵化的人。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