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img.haomeiwen.com/i29154264/7123150a0c1f4dff.jpg)
四支·其二(上)
葅(租)对醢(海),赋对诗。
点漆对描脂。
璠(繁)簪对珠履,剑客对琴师。
沽酒价,买山资。
国色对仙姿。
晚霞明似锦,春雨细如丝。
柳绊长堤千万树,花横野寺两三枝。
紫盖黄旗,天象预占江左地;
青袍白马,童谣终应寿阳儿。
朗读准备:提颧肌,嘴角上扬。^_^
区分平舌音、翘舌音:
“葅(租)、簪、资、姿、色、似、丝、寺、紫、左”声母都是平舌音,发音很方便。
ps:“似”这个字可以特殊记忆,除了“似的”这个固定搭配时读shi,其余发音都是发si。
“诗、珠、师、山、春、长、树、枝、占、终,寿”声母是翘舌音,个人觉得发音很好听。
开始各个击破——
“葅醢”
是两个生僻字:葅(租)、醢(海)。
葅:酸菜、腌菜;醢:肉酱。
不少学者认为,这里的“葅”应该理解为“菹”(切碎的意思),与“醢”对应更为工整。
这里又恐指古代把人剁成肉酱的酷刑。后用以泛指处死。
如《汉书·吴王濞传》:“敢请葅醢之罪。”
提及酷刑,第一时间便会想到上古时代两个最著名的暴君桀和纣。在古代历史上,的确有几个人被记载为被剁成肉酱:
伯邑考:为文王姬昌之长子,传说被纣王剁成肉酱制成肉饼后叫姬昌吃下去。也有学者认为被剁的是梅伯。
——《吕氏春秋·行论篇》记载:“昔者纣为无道,杀梅伯而醢之,杀鬼侯而脯之,以礼诸侯于庙”。
九侯:商朝时期的重臣,因将女儿嫁给商纣王而遭难。其女儿不喜欢淫荡的生活方式,引起商纣王愤怒,导致女儿被杀,九侯也被施以醢刑,即剁成肉酱。
——《史记·殷本纪》记载:九侯有好女,入之纣。九侯女不憙淫,纣怒,杀之,而醢九侯。”
彭越:汉初名将,因在刘邦击败项羽、统一全国的过程中立下奇功,后被指控谋反而被杀。彭越被剁成肉酱,这一事件反映了刘邦在建国后削除异姓诸侯王的政策。唉,如果彭越知道自己是这个下场,还会这么卖力地干吗?
——“诛梁王彭越,醢之,盛其醢遍赐诸侯。”
子路:孔子的弟子。平时咋咋呼呼,不爱动脑,总是受到孔子的训斥,而且孔子也曾断言子路没有好下场,结果一语成谶,被敌人砍成肉酱。
——《礼记·檀弓》记载:“孔子哭子路于中庭,有人吊者,而夫子拜之。既哭,进使者而问故。使者曰:‘醢之矣。’遂命覆醢。”
郊师:齐国的一位重要人物,因涉嫌叛乱被剁成肉酱。
这些历史人物的故事反映了古代社会的残酷刑罚和政治斗争的残酷性。
据说几千年间的古人将吃人肉视作正常的事,可叹人性与文化的愚昧,在现在看来,吃人肉首先就过不了生理关,因为会呕吐。
汉以后,历代正刑中再不见“葅醢”之名,但此刑实际并没有真正被废除。比如在曹魏、汉法的三族之刑有时也被用来惩罚那些“谋反大逆”者。
说完这么多血腥的内容,赶紧换一下风格缓释一下——
“赋对诗”
“赋”在诗歌之后,是汉代文学最具代表性的样式。
它介于诗歌和散文之间,是诗的散文化,散文的诗化,对各种文体兼收并蓄,有叙事,有诗歌,文字时松时紧,文风铺陈恣肆。
如贾谊的《吊屈原赋》,“江郎才尽”的江淹的《别赋》。
“点漆对描脂”
点漆是乌黑光亮的样子。
描脂是描画胭脂的意思。
男人也好男人的色——
东晋书法家即王羲之见到美男杜义,叹曰:“面如凝脂,眼如点漆,此神仙中人。”
“璠(繁)簪对珠履,剑客对琴师。”
“璠簪、珠履、剑客、琴师”属工对。珠履,用珠宝装饰的鞋子。
这里有一个典故:“三千珠履”:
战国时,四大公子之一楚国的春申君,手下的门客众多,待遇很高。赵国平原君手下的门客想在他们面前炫富,却因看到他们很多人都穿着缀满珠子的鞋而自惭形秽。
《甄嬛传》里雍正与嬛嬛情浓意浓时也为他的爱妃私人定制了镶嵌着玉珠的鞋子。
“沽酒价,买山资。”
这里是两个典故的对应:
沽酒价:西晋阮咸在自己的杖头挂许多铜钱,用来买酒喝。
买山资,指买山的钱。这个典故出自“支遁买山”:
《世说新语·排调》里面记载:
东晋高僧支遁,到深公那里去买邱山,深公说:“没听说过哪些隐士是买了山之后才隐居的。”后用来形容贤士归隐。
“国色对仙姿”
说到“国色”,又想起《甄嬛传》。
皇后被华妃挤兑,嬛嬛站队,挺身而出为皇后解围,便咏了刘禹锡的“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赚了华妃好几个厌恶白眼。
“国色对仙姿”属工对,同类事物的比对,忍不住试一试:
花言对巧语——小气。
日暮对苍山——大气乎?
参考:
《古代文学作品选》《笠翁对韵》《百度百科》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