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17日,统计局公布了两组宏观数据,一组是经济数据,2022年我们GDP突破121万亿大关,同比增长3%。另外一组是人口数据,2022年全年我们出生人口为956万人,死亡人口为1041万人,全国人口较上年末减少了85万。
也就是说时隔61年,我们首次出现人口负增长。
这个数据,较各类机构预测负增长时间早了几年,因每年死亡人数相对稳定,所以变数主要在出生人数,口罩期间,20年、21年出生人口每年下降200万,两年时间就下降了400万。随着生产生活回归正常,近期办婚礼的人明显增多,最近也吃了好几个喜酒,但数据会不会有一个恢复不好说,虽说万物皆周期,但人口除外,从那些发达国家的经验来看,趋势一旦形成,几乎是不可逆的。
年轻人不愿结婚,生育意愿低,一大原因在于所谓的三座大山,房价这些年的涨幅把一部人送上了富裕阶层,但也把一部人堵在大门的另一端,另外教育医疗也越来越内卷。以往经济高速发展,收入增速能覆盖掉债务杠杆率,但随着增速放缓,债务负担的问题显露,这两年大家不管是投资消费还是就业观念都回归保守,不愿背负过大的压力和债务,从银行存款数据和提前还贷潮就可以感受。
加上现在的年轻人普遍追求自由,在时间精力和工作生活也需要寻找一个平衡点。
以前农业时代,刀耕火种,多一个孩子就是多一份劳动力,人多了产出才多,因此有句话叫“人多力量大,人多好种田”,当时生产力低下,劳动力就是生育动力。包括后来经济发展初期,随着密集型产业转移,我们步入工业化进程,再到加入WTO逐步成为世界工厂,出口生意做得红火,离不开人口贡献,也就是常说的人口红利。
但随着科技的发展,人口素质的逐步提高,个别单一且重复的工种逐渐被机器替代,机器可以全年无休,不用开工资不用交社保,只要不熄火一天可以干满24个小时,生产效率高了,也就挤兑出了一部分劳动力人口。生产力逐步上升,加上育儿成本的提高,大家也就没那么想生孩子了。
而新一代的年轻人,学历普遍提高,学历高追求也就更高,但优质岗位相对有限,当把精力放在争夺稀缺资源的工作岗位上,内卷也就由此而生,清北博士去街道办,去城管的新闻也就出来了。22年出生人口956万人,而22年毕业大学生就有1076万人,依现在的高校招生人数来看,以后估计人人都要成为大学生,大家都有相当于没有,就只能再卷一卷。另外去年教资报名人数超1144万人,即便是小班化教学,也消耗不了这么多人,因此一些产能大概率会过剩。
除了个别产能过剩,人口负增长带来的还有少子化,老龄化等问题,干活的年轻人减少,而吃饭的老人增多,整体负担也会加重;还有养老金等问题,毕竟我们实行的是现收现付制度,等80/90/00后这批人退休,大概率没那么多年轻人交钱,为缓解压力去年我们推出个人养老金,以后延迟退休大概也会安排上。
其实从发达国家来看,普遍都存在人口负增长的情况,西方福利好,一样也是生育率低,但目前我们和发达地区的情况还是有所不同,若是福利上去了相信还是有一部分人愿意生。
与此同时人口质量代替数量也是一种出路,现在的内卷也好,压力也罢,人口数量只是表象,主要还是产出蛋糕的增速不够快,份额不够多,总量大但人均下来就不多了,另外在分配上也不均衡,前几天出的数据,口罩以来全世界1%人拥有全球63%的新增财富,剩余财富由99%的人共享。在风险和机遇的把控上,还是存在个体差异。
因此发展科技,推动产业升级转型也就成了重中之重,好比之前的互联网技术革新,既创造了一大波就业岗位,也提高了工作效率,产出增多,经济也得以增长。所以质量和数量,还是归根于科技与产业的发展。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