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简书电影
只有经历后体会更深刻,若吃黄莲如嚼盐,自知其味——《我不是潘金莲

只有经历后体会更深刻,若吃黄莲如嚼盐,自知其味——《我不是潘金莲

作者: 北方de周一 | 来源:发表于2016-12-10 12:05 被阅读65次
    只有经历后体会更深刻,若吃黄莲如嚼盐,自知其味——《我不是潘金莲》

           起初我不是潘金莲中起初最为吸引我的是圆景镜头,很多人说这不是第一次被用,确实,但我却觉得冯导用在这部片子中不刻意刚刚好这是难得,不同于全景式的一种拉伸到局部特定情景的呈现,望远镜式的感觉让人专注并被代入。开始以为这个圆仅是为了符合故事发生在阶级的圈中,直到李雪莲到北京,镜头意外的变成了方形,那一瞬间,脑海中疑问跳出这一方一圆到底寓意着什么,直到看完整部影片,我才找到确切的词来描绘我的感悟,方凿圆枘,以小见大。亦或许这里面也阐述了人在社会里的形态,有人圆滑处事,有人方正做人,还有的人在两者间寻找平衡。电影于我而言最奇妙的地方在于他会让我去感悟与思考,这部片子做的了。

           一桩离婚案引发的告状故事,初始一件看似简单的事情,持续的告状未果让我们更加真切的看到,事情背后所暴露的人性与本心。刨除后续的故事,仅是以一个离婚案来看,背后的人心单纯吗。愚昧如我,迄今为止我仍旧不知道这桩离婚案到底是真是假,法律意义下的真离婚,道义主义下的假离婚。

           一次告状从法官到最后的市长,我们没有看见问题的解决与进展,反而看见了体制内的腐化,法官的只重结果,局长与手下饭局上的拍马屁,县长轿车内的逃脱,到市长那的意识到问题,手下的办事不力的处理问题,看到这的时候挺好笑的,一个告状的人反而入狱,这是市长的本意?还是带有阶级色彩的曲解。每一层都各扫脚下雪连门前雪都不是,觉得这是一件小事置之不理,不需要解决便会自生自灭。

    黑人作家克里佛说过,你不能解决问题,就会成为问题。

           李雪莲为讨说法找向秦玉河,他为自己的出轨与不道找借口冠以潘金莲的名头给前妻。把自己化成了受害着的角色。他们二人都觉得自己有被欺骗。客观的看在某种程度上他们都扮演了欺骗者与被欺骗者,只是被欺骗者的身份在被无限的放大,另一身份一味的缩小。

           为了验证为“我不是潘金莲”进京告状,我必须承认李雪莲有一种鲁莽的勇敢,告到北京去,机遇和她自己都铸就了告到首长那里,首长的那番义正严辞,批斗的挺大快人心,为什么初衷是为了解决问题的组织,却成了滞留问题乃至引发问题的祸根。我不是一个体制内的人不知道这样的上嘴唇碰下嘴唇的相关人员的革职是为了惩处还是教育承担责任亦或作为杀鸡儆猴。回到县城后镜头由方恢复成圆,但是新一批人员的更替,问题解决了吗,改善的趋势有吗。

           十年过去了同一个问题还在继续,当一个农村妇女决定不再告时,其他人还是怕,怕一个他们口中的小白菜、窦娥、潘金莲,不信任不理解反问不告的又加重了问题,以旁观者的角度去看这场闹剧的时候,觉得很讽刺,起初层层人员的事不关己,各自保全,不闻不问。再到后来的虚情假意的关怀,实质的不信任与怀疑,情感欺骗以及其间的利益关系,为己谋私。每个角色身上都有可理解与无法理解,直到最后秦玉河所谓的意外死亡,一切被看似“解决”,但真的解决了嘛。李雪莲在这十年感受了人情冷暖,也已生无可恋。在选择希望终结生命的时刻,阻止之人却不是出于对生命本身珍惜与尊重,而是不想惹火上身的冷漠,而后又想借助即将终结的生命的为己谋利,让人体会到了人性之中的恶,主人公看开后选择迎接新的人生。人总是经历后体会更深刻,只不过过程如吃黄连如嚼盐,自知其味。这部影片反映的问题不仅仅存在于阶级之中,普遍存在于人性中,只是人们常常习惯将矛头有所指向,就像社会之中,我们看其中的种种不平、不公、不正,却不知我们也是其中一员,有时是我们造就的不平不公不正,也有时,我们放弃了可以争取公平正义的权力,麻木不仁的存活于世。

           人之初性本有善恶,欲善欲恶,以而生为人,应为人之责。人之为人,在于我们有特殊的大脑额叶,使我们有异于其他动物的反省思考能力。问题无穷无尽的存在于世界之中,解决了旧问题还会有新问题,但每一次尝试解决都是进步。而滞留只会带来更大的诟病。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只有经历后体会更深刻,若吃黄莲如嚼盐,自知其味——《我不是潘金莲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hfzymt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