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字 · 匡开草
01
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你是i人还是e人?”成了年轻人的新式接头密码。它是社交场合里一块有力的敲门砖,在双方问答的一来一回之间就完成了“你是社恐还是社牛?”的简易人格区分。
但不知怎么的,这样简单粗暴的方式,并没有给我带来想象中的,因贴了标签而有了站队的安全感和舒适感,反倒是让我陷入了极端的局促与尴尬,以及深深的自我怀疑当中,“我好像并没有那么e,但又没有那么i。我不是极致的i,更不是极致的e。”
当我遇到极度张扬且表现出自己是“超级e人”的陌生人时,我人格上的分裂直接比肩东非大裂谷,我的自我判断功能瞬间紊乱,我在顷刻之间自闭成了MBTI人格测试在我身上无法检测出的i人人格。
是否,应该不仅只有“e区”和“i区”这两个分区?是否,应该还有一个“过渡区”或“缓冲区”?来容纳像我一样,并非能与“很”“非常”“极度”等词汇沾上边的人,容我在此处不受标签限制,自由自在地做自己。
02
“你是i人还是e人?”固然方便人打开话匣子,但如果只顾着强调分类,难免就会忽视了当时的场域和当下的状态,忽略了彼此之间相吸或相斥的磁场。标签并不是万能公式,可以套用所有情境。过度标签化,只会限制自己,让自己变得不像自己。
要我说,只有在舒适的环境和令自己舒心的人周围,才是适合我的。能够让我感到平和、舒服和安心的,那才是最好的。我并不是单一的e人或i人,我在e人和i人之间游走,寻找自己的舒适区,做不只是e人也不仅是i人的自己。
END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