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余华,最为人知的小说就是《活着》和《许三观卖血记》,这两部都被评为“九十年代最具有影响的十部作品”之一,
1994年,张艺谋将小说《活着》搬上了荧幕,至今仍被视为其最出色的作品之一,这部电影不仅获得第47届戛纳电影节评委会大奖,历经25年,还是一直稳居豆瓣电影9.2的高分。
它不单单给我们展示了那段曲折动荡的历史,也让我们窥探到了生存的真谛。
海报.jpg活着,对每天接触各种各样新鲜资讯和产品的现代人来说,已经不再只是吃饱睡好,高品质的生活、丰富的精神世界、有价值的地位认同、甚至于财务自由,欲望在每个人心中滋长,同时也给带来了深深的压力与焦虑。
而《活着》,却实实在在告诉我们,生活非常简单,纯粹只是为了活着。
从富贵公子到落魄贫民,满足徐福贵精神世界的吃喝嫖赌,最终让他落得身无分文,家破人亡,妻离子散。随后他的生命,就只盼着家庭和满。
即便后来妻子回到身边,即便他有两个可爱的小孩,即便他已经洗心革面,但在这场历史的洪流中,动荡让他们连活着这一点权利,也常常岌岌可危,他的一生,过得坎坷凄凉。
本以为一箱皮影可以养活一家人,走南闯北却被抓去打仗,连母亲的最后一面也没见到;
本以为努力走在前头,就能获得鼓励与安稳,到头来却因自己的积极将儿子葬送于高墙之下;
本以为女儿终究找到好归宿,一家要迎来新生,却因为时代的扭曲导致难产而死;
福贵的一生,就一直在亲人一个个的离世中度过。
因为知道福贵的一生悲剧,在看电影的时候,每每一个温暖平静的画面出现,内心总会不自觉的紧张,总觉得下一秒,悲剧就会席卷而来。
整部电影和小说,就是在一个美好与悲惨的循环中递进。一次次的嘶吼,而后又在一阵泪水后趋于平静,生活的脚步从没有稍微停下让他们喘口气,福贵和家珍没有时间沉浸于悲伤之中:
家财散尽父亲离世,他必须想办法让自己和母亲生存;
抓去打仗常常在死亡边上徘徊,他必须活着回去见见家人;
儿子死去,痛哭过后,他们还有聋哑的女儿需要照顾;
女儿死去,难过之后,他们还需要帮女婿照顾外孙。
于他们而言,没有所谓的精神世界、生活品质,也没有所谓的欲望和追求,有的就只是坚持,以保证活着的人能够继续活着。
电影的结局还是美好的,至少最后一家四口能坐着一起吃饭,聊一聊“由鸡变成鹅,鹅变成羊,羊变成牛,然后外孙馒头长大好好生活”的愿景。
而小说的结局,福贵没有等到这个愿景,妻子、女婿、外孙都相继离开,最后留给福贵的只有一头老黄牛和几亩田地。
他自己也诧异,在剩他一个孤苦伶仃的时候,他却最终活得比周围的邻居都久,被人戏称为“老不死”的他,也从未想过在这期间了解自己的性命。
余华曾经说过,写这本小说,让他明白了一个道理“人是为本身而活着的,而不是为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所活着”,福贵也跟春生说过“只要想着自己不死,就死不了”,春生没悟到其中的道理,选择离开,福贵看透了一切,活了下来。他的异常艰难,也让人更明白活着的可贵。
现在我们过分的追求与失落,在这样一个人物面前,似乎显得有点无病呻吟。
也许,减少一点点欲望,多看看已经拥有的美好,日子,会过的更加幸福。
毕竟,人都可能遭遇不快,生活常常会有困难,但能够活着,就已经是一种美好。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