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前文)
安史之乱结束后,四十九岁的颜真卿回到朝堂。
按说立过这等大功,还是烈士家属,朝廷肯定没人给他穿小鞋了吧。才不会。
奸臣像蟑螂一样,生命力是很强的。杀了一个还有一窝。
因为安史之乱,大唐的藩镇问题还没解决,又添了一个宦官干政。这两大毒瘤渐渐把大唐榨干耗净,直至灭亡。后面的五代十国,本质上只是各个藩镇的延续。
这种政治环境,对颜真卿这样正直的人来说是很不利的。很快,他就遭到诽谤,开始了下半辈子的贬谪生涯,什么峡州、抚州、湖州……,调来调去。
唯一的静好岁月是在湖州。在那里,一个叫张志和的诗人跟他喝酒、钓鱼、谈书法,用“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温暖了颜真卿的心和胃。
诗的后两句是:“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真能不归也好,可他必须得归了。
在长安,已经挖好一个大坑,等着他跳进去。
挖坑的这个人,叫卢杞。
卢杞是当时的宰相,资深大奸臣。这样一个大变态,偏偏被颜真卿遇到了。
彼时,安史之乱虽然已经结束,但后遗症才刚刚开始显现。各个藩镇动不动就要搞独立,地区一把手轮不到朝廷任命,都是继承制,俨然一个个独立小王国。
淮宁节度使李希烈,就是其中一个。
那一年,李希烈联合其他几个藩镇,宣布脱离中央,两年后自称皇帝。这帮军阀都是安史叛军的亲信,大唐对他们没有一点向心力。而且,他们都很能打。
如果武力对抗,中央是没有能力的。只能祭出最后一招:招安。
可是派谁去呢?卢杞选择了颜真卿。
要知道,当时李希烈已经公开称帝,明摆着没打算讲和,他们还特别不讲究战争礼仪,两军交战,先斩来使。
去,还是不去?这是一道送命题。
颜真卿又选择了去。这时,他已经是个七十六岁的老头了,很多人劝他,可以不去的。但他还是去了。
看过《三国演义》的都知道,对一身凛然正气的人,敌人也舍不得杀,先要招降,比如曹操对关羽。
李希烈见到颜真卿,情况也差不多。先许他宰相之位,荣华加身。颜真卿不但不从,反而对李希烈破口大骂。
软的不行来硬的。李希烈架起火堆,威胁要烧死他,颜真卿径直往火里走,被拉了出来。
最后又在他的牢房里挖坑:再不服,这就是埋你的地方。颜真卿还是一身硬骨头,宁死不从。
一通操作下来,李希烈没了耐心,后来将颜真卿绞死。这一年,他七十七岁,是从盛唐走来的那一批文人里最长寿的,也是死得最惨的。
复盘整个事件,与其说是李希烈杀了颜真卿,不如说是朝廷杀的,策划人卢杞,决策人唐德宗。
颜氏一族在安史之乱中的表现,忠义功勋都是一等,说对大唐有再造之恩也不为过。
然而北岛有诗:“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证,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铭。”
纵观唐玄宗之后的唐朝朝堂上,无不是这样诡异的局面,卑鄙者总是畅行无阻、平步青云,高尚者往往落得颜真卿的下场。
可悲可叹,人才的凋零不也寓意着王朝的凋零吗?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