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善者,必多福,
积德虽无人见。
行善自有天知,
人行善,富虽未志,
但,祸已远离。
人为恶,祸虽未志。
但,富以远离。
善行善念,天必佑之。
但行好事,莫问前程!
和家人较真,会淡了亲情;
和朋友较真,会没了情分;
和伴侣较真,会增添怨恨;
和自己较真,会越活越累。
我们常常讲到因果,什么是因果呢?简单来说因果就是“种善因得善果,种恶因得恶果”,当我们去做下一个行为时,那么这个行为就会反馈给我们一个果报;如果这个行为是善的行为,那么我们就会获得一个善的果报;如果这个行为是恶的行为,那么我们就会获得一个恶的果报。
不仅行为的好坏会感召来善恶因果之报,就连我们的起心动念也会带来相应的结果。所以高僧常常说道,如果我们要发愿时,一定要发善愿好愿,千万不能发恶愿伤害他人的愿,因为这个愿的力量是相互作用的。今天我们就来看下第68个小故事《共相怨害喻》来了解一下:做人,不要有这1个念头,因果会反噬自己!要小心避免。
从前有一个人,因为愚人接下来冤仇,所以整天都闷闷不乐的,内心充满了愤恨与压抑。有人看到这个情形后就问他到:“你最近遇到了什么样的心事,才导致你如此忧愁闷闷不乐,憔悴不已呢?”
这个人回答道:“因为有人诋毁伤害了我,但是我却无力去报复。我很想报复回去,却又不知道该使用什么方法才行,因为这个原因我才忧愁苦恼。”
问他的人说道:“我知道有一种方法,只要你用借尸杀人咒,就可以害他。但是,这个咒有一个坏处,那就是如果你没有伤害到他,这个咒就会反过来伤害自己!”
这个人听到这样的话后非常的开心,并且说道:“我希望你能够马上教会我,虽然我知道自己可能会受到伤害,但我还是非常渴望能伤害了他!”
世俗之人,就和故事中的这一个人是一模一样的,他因为怨害而想到用咒愿伤害惹怒他的人。但结果咒愿还没有伤害到他人,他却反倒因为自己内心强烈的嗔恨使得自己身心进入灼热痛苦的境界,步入了三恶道的路途中。这与为了报复他人,而不惜伤害自己的愚痴之人是没有本质上的差别的。
我们常常讲要存善心,行好事,要心有慈悲,思有怜悯,行有仁爱。这样我们的人生才会越走越顺畅,越走越光明。而反观那些心中无善,口中无善,行上无善之人,多是福薄命苦,处世艰难之辈。这就是因为我们的心念,决定了我们的人生。
虽然人人都懂得行善慈悲的道理,但很多人心中依旧藏储着太多的怨念、恶念和邪念、嗔念,这些不好的念头使得我们的外在行为也变得易怒易爆,当我们还没有伤害到他人时,自己反倒已经被这些念头吞噬伤害了。
心念的力量是相互的,当我们对他人嗔恨时,伤害他人时;我们不仅会得到他人对我们的伤害与嗔恨,反而还会被自己心中炽热的嗔恨心灼烧。有些人因为没有办法,甚至还想到了同归于尽的方法与念头,这样的念头不仅是不理智的,同时也会给身边的亲人爱人带来极大的伤害啊。
1.了解这世间实像:正见
2、分辩视察世间真像:正思维
3,不敢妄语恶口两舌:正语
4、不行杀生、偷盗邪行:正业
5、过着合理的经济生活:正命
6、努力辛勤的修学正道:正精进
7、正心诚意、使精神集中:正念
8、极具思索修养的身形:正定
常说想要得福,想要觉悟,就得修行,其实修行就是一个人对于自己心灵的改变。
境由心转,命由己造。”这句话告诉我们,人生的境遇和环境是随着自己的内心而改变的,每个人的命运都是掌握在自己手中,随着自己决定而变化。
而能够体现我们修为的地方正是我们的身、口、意三业,有些人觉得自己在行善,做好事,却得不到什么福运,为何?
因为他们要么行为造了身业,如杀盗淫等;要么嘴巴造了口业,如妄语、两舌、恶口、绮语等;要么意念上造了意业,如贪嗔痴等。
因为不勤修自己的内心,所以很难会注意自己身口意所造的恶业,于是便会在无意中伤害许多人,得罪许多人,自然自己的运气会越来越差。
种什么因就会得什么果,犯了身口意三业,做再多的好事也是“有漏之因”,再多的福运也会慢慢被消耗殆尽。
因果真实不虚,是事物客观运转的规律,因此,“所作业不亡,果报还自受”,善护三业,才能培福修慧,福报自然长久。
善护身业,不犯律仪
“律”是戒律,也叫戒条,是佛门弟子必须遵守的日常规则,而身业的三条重戒包括“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仪”是仪表仪态,比如礼貌、礼节,不失礼等。
正如《大智度论》云:“诸罪业中,杀业最重。”这句话告诉我们,在所有的罪业中杀业是最重的罪行,因为经常杀生会让自己的嗔心越来越重,整个人都变得暴躁易怒。
所谓“一念嗔心起,百万障门开。”嗔心一起,整个人很容易就仇恨别人,诸多邪恶的念头慢慢地也会滋生,诸多罪恶的行为也就慢慢开始产生。
常言“相由心生”,一个人杀生多了戾气就会展露在他的脸上,整个人看着非常凶恶,难以接近,不利于自己与人相处。
古今多少屠夫面相凶恶,难道是恰巧这类人都喜欢当屠夫吗?其实是因为杀生多了,面相慢慢变成如此。
而偷盗和邪淫,也是一种令人不齿的行为,前者犯法,后者遭人唾弃,若是两者皆犯,那避免不了牢狱之灾和众叛亲离的下场。
除了这些重戒,对于日常生活中,自己的行为举止也应当做到不犯律仪。中国号称礼仪之邦,礼节对于大家来说是很重要的,失礼会让别人觉得自己很不礼貌,从而留下坏印象,讨厌自己,对自己敬而远之。
因此,常说造了什么业,就得什么果。若是不善护身业,那么自己的身心就会慢慢被带偏,从而遭受牢狱之灾,以及身边之人的厌恶远离等后果。
我们“诸恶莫作,诸善奉行,”对生命保持尊重,才能生出自己的慈悲心,注意礼节才能提高自己的涵养和智慧,拥有了这样的品质,方能施善于众人,获得别人的好感,从而培养自己的福气。
善护口业,不讥他过
俗话说:“一言可以兴邦,一言可以丧邦。”一句话可以让一个国家兴盛,一句话也可以让一个国家灭亡,语言产生的影响,其实非常巨大,所以生活中一定要善护口业。
口业分为四种,妄语、两舌、恶口、绮语。妄语指的是说谎骗人;两舌是指搬弄是非;恶口指恶语伤人;绮语指的是花言巧语。与他人交往时要注意自己的言语措辞,千万不能犯这几种口业。
说谎多了会失去别人的信任,搬弄是非会惹来别人的厌恶,恶语伤人更会引起仇恨,花言巧语会让人觉得自己品行不端,过于浮夸。
这几种口业对于自己的生活都是很不利的,尤其是在别人失意的时候,讥笑或者打击别人,会对别人造成非常大的伤害,更会引起别人的不满,从而产生争执,招来是非。
没人会喜欢嘴巴不留德的人,这样的人,生活中只会给予别人打击和痛苦,势必会遭到身边所有人的远离,交不到什么朋友。
而且经常恶语伤人的人,内心的阴暗也会慢慢变大,见不得别人好,看到别人失意就拍手称快。
这样的道德观念其实是扭曲的,慢慢发展下去,自己一定会在错误的道路上越走越走远,养成非常差的品性,不利于自己的发展。
口业越严重,造成的影响也就越大,自己的思想和品德都会变得扭曲,因此生活中千万要注意自己的言语。
在人际交往是语言是一门艺术的学问,也是一门智慧的学问。善护口业会让自己的情商和智商都得到发展,在人际交往上如鱼得水,福气连连。
善护意业,清净无染
在修行中,都要注意时刻保持自己的清净心,这是修学的根本,人在生活中也是如此。
当今的社会是一个商品的社会,物欲横流,诱惑太多。很多人贪恋人间的一些享受,从而放不下名利富贵等等牵绊,心也就不能清净。
“福祸无门,惟人自召。”这句话告诉我们,因果真实不虚,福祸不是凭空而来,每个人的命运其实把握在自己手中,自己的意念决定了自己的言行,自己的言行决定了自己的命运。
许多人犯错造业,正是因为经不起欲望的诱惑,起了执念,进入了人间贪嗔痴慢疑的境界中,没有底线。
这种人习惯不择手段苦苦追寻各种能满足自己欲望的东西,然而,在无尽的追寻中自己犯的错也就会越来越多,无法挽回。
因此,《心经》云:“心无挂碍,无挂碍故,无有恐惧。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槃。”这句话是指心中不受物欲的牵绊,才能没有恐惧和妄想,从而达到圆满的境界。
生活中一定要善护自己的意业,做到内心清净无染,生活中太多的执著该放下就放下,放下是一种豁达,也是一种智慧。
“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内心清净了,生活中的烦恼是非,也就离自己远了,福气自会来临。
生活中的有福与没福,其实不是命运的安排,而是来自于自身的身、口、意三业做的“因”而成的“果”。
因此,生活中要时时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做到善护三业,提高自己的涵养,收获别人的好感,提高自己的心境,才能智慧与福气双收。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