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今日之责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
这是《少年中国说》的第一自然段,在朗读中,开始了这节课的学习。
读完之后,我抛出去第一个问题:这段话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学生很轻松地说出了“排比”。
“排比”修辞手法的运用,在表达情感上有什么作用?紧接着,我抛出第二个问题。
学生吭吭哧哧说不出来。
“那么,作者想表达什么情感?”
学生想了一会儿,说:“作者想说,想建设少年中国的责任,全在我中国少年。”
“对,也就是第一句所说的。那么少年中国应该是什么样的中国?”
学生又开始了思考。王添翼同学说:“是智慧的中国,富强的中国,强大的中国……雄于地球的中国。”
回答的太好了!
“那么,这七个词语之间是什么关系呢?”
同学说:“是一步一步上台阶的关系。”
好可爱的学生。
“对,是层层深入的关系。那么这层层深入的关系应该怎样读出来呢?”
学生回答:“应该读的越来越快,声音越来越大。”
“好,同学们试着读一遍!”
“哪位同学体会到梁启超写这篇文章时的感受?”
又是王添翼,说起了梁启超是“戊戌七君子”中的一员,参与了变法,是一位爱国人士。这一段话就表达了作者的爱国情感。
能结合资料来学习课文,真是会学习啊!
“那么,问题又来了,作者用七个排比句,在表达爱国情感上有什么作用?”
“老师,我们越读越快,声音越来越高,感情就越强烈。”
这届学生真棒!
“对,用排比句式,越读越快就是“语气紧凑”,表达了强烈的爱国情感。同学们把自己想象成梁启超,再次读课文,感受作者的爱国情感。”
在再次朗读中,学生感悟到了作者的爱国情感。
语文教学,就是听说读写的练习,抓住这个主旋律,在学习中,让教育发生。这正体现了语文工具性和人文性统一的特点。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