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春晚变成了一种习惯,当春节变成了一个假期,年味变得来越淡了。
很久之前的一个春节,我突发感慨:过年真没意思。老爹反驳说:你才过了几个年啊,我都活了一个甲子年了,还没这么说呢。
01 年,是真的越来越没年味了
从小时候起,在我们的潜意识里就觉得年是一个神圣的日子。过年不但意味着穿新衣、拿压岁钱,更是意味着新的一年的开始,意味着团圆。
对于年,孩子们是期盼的。大人会安慰孩子说:小孩,小孩你别急,过了腊八就是年。
一首歌谣也证明了大家对年的重视程度: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扫房子;二十五,磨豆腐;二十六,炖羊肉;二十七,宰公鸡;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蒸馒头;三十晚上闹一宿;大年初一扭一扭。
但是,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年味变得越来越淡,年,变得只是一个假期一样存在了。
过年的时候,一些人会选择用旅游来代替走亲访友;一些人因为主观原因放弃回家团聚的机会;就连祝福的短信也使用群发方式来解决;心心念念的庙会也大都成了商家赚钱的“工具”。。。
有的时候,我们也在想,到底是年变了,还是我们变了?
从自身的角度来说,我们可以选择的东西太多,对年的期望值比以前更高了,对于传统节日的重视程度却降低。
年,也因为烟花爆竹的禁放,变得跟平时的节日没太多明显区别了,味道更加淡了。
02没了年味的年,我们还在坚持什么
昨天,和姐姐打电话说的时候,她说一会去包饺子,我第一反应是正月十二“捏老鼠嘴”。她说,明天才是正月十二,今天提前把饺子包了。
对于上班族来说,正月初七开工那天起,年就已经过完了;但对老家的人们,他们还是遵守过了正月十六才是新年的结束。
正月十二老鼠娶媳妇的日子,他们还会包饺子,晚上搜罗一些笤帚疙瘩来烤火,庆祝老鼠娶媳妇,并预祝新的一年风调雨顺;
汤圆成了十五的必备,但当地人却还坚守十四晚上、十五早上吃饺子的风俗,正如但年三十晚上和正月初一早上一样‘
十六早上去山上砍一些柏树枝、松树枝,这叫游百病,晚上烤用来驱逐疾病;
十六晚上散全钉,不管是供奉祖宗和神仙的地方,还是屋门、大门门口的门墩上,还是房顶,还是其他能想到的需要照亮的地方,全都点上蜡烛,预示着新的一年平安。
而大年初一前后的风俗更是很多,不管当年贴不贴对联(家里当年有白事,连续三年不贴对联),都会贴家堂和神仙的画像,用来供奉,每顿饭的第一碗是先摆在供奉台的。
年,味道越来越淡,大家却还在执着地认真地执行这些留下来的传统。
03其实,我们需要这种坚持和信仰
有网友在大年初一的时候,发表了这样子的感慨:依稀记得前一个除夕刚过,而离下一个除夕就剩下300多天了。
年,就是这样子,不管味道如何变化,不管我们还有没有期盼,在年的季节里总有一些与年相关的事情,而我们坚持做这些事情,其实本身就是一种幸福。
新年刚刚过去十来天,不知道你对于过去的这个春节有什么印象?而我能记下的就是三十下午包了五个多小时的饺子,三十晚上的春晚,大年初一的拜年,仅此而已。
有的时候,我在想,超市的饺子,味道比我做的好,样子比我包的好看,可是我为什么坚持三十的饺子自己包,或许就是想给这个年留下点什么,或许就是在向新年宣战,我要自己动手创造幸福。
有时候,我也在想,在传统的日子里,做一些传统的事情,其实也是一种仪式感。现在早已经不流行磕头,但是拜年祝福的仪式还在;在综艺节目泛滥的年代,央视春晚还是大多人一年的期盼,是大家心中新年的仪式。
有时候,我也在想,如果每年春节把家里发生的事情都记录下来,等到多少年后,或许我们拍不出《四个春天》那样的电影,写不出那样的书籍,但是大家一起回忆的时候,感觉一定很美好。
在一篇关于仪式感的文章里,作者写道,这么多年过去了,经济条件变好,可以吃得起想吃的任何大餐,但是每年过生日的时候,最想吃的是妈妈亲手做的手擀面。
而在年味变淡的新年里,我们坚持做一些与年有关的小事情,年复一年,或许它也变成我们心里最美味的“手擀面”了。
(齐悦梦想大型社群,第43篇)
(青橙学院,第10篇)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