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喜欢老电影,也喜欢有些年头的书。一部好的电影是一个人生,一本老书是一个生命。
很多人把对书的考究当做是装斯文,假清高,假风尚,但我并不觉得这有什么假不假的。一部电影是一个人生,一本书也是如此,是主人翁的人生,也是我的一次人生。当细致的阅读起来,安静的认真观看起来,就会发现很多有意思的东西。
可以特地安排个日子,去到书店细细挑选一本好书,一本传记或者散文,也可以书信,也可以是古籍。放空一切,带着自己找个适合的时间留给自己,到电影院看一部老电影,或是把自己关在安静的屋子里,自己一个人慢慢看也是极好的……
看书,写字,也是有生命的。
说到这里,我不得不插两句了:如果一部电影,一本书只是为了博人眼球,没有“人生”,是主观臆造的,那还是不看的好,不写的好。每一个人的时间经不起蹉跎,生命经不起浪费。
电影和书籍是他的人生,也是自己的人生。一部电影就是一个人生,只是短成两小时了,一本书也是短到几天就活完一辈子了。细细品读,自己也过活了一次,看过很多好书的人拥有很多次人生。这也就是人性的贪婪。
贪婪,来源于一种恐惧和完美主义思想。对自己未知的世界的一种恐惧和希望人生有所彩排的完美主义。
记得读刘震云的《一句顶一万句》这本书是三年前吧,我读得很认真。故事很长,但也很短;短到几天就让我重新活过一次,长到从一辈人到下一辈人。本书里能让我记住的也就那么一句话:过日子是过以后,不是过以前……那个时候,我碰到了许多事,差点没挺过来,也可能是太年轻的缘故吧。我曾想过让人生从新来过,那时住在七楼,想着从七楼纵身一跃,二十年后又是新的开始,可看着别人的人生,和自己人生,我挺过来了。要不然现在码字的就不是我了。
那段时间,我记得一个朋友也遭遇了些人生的波折,也极度失望,甚至绝望。刚刚好,两个相似遭遇的人碰在了一起,我约她吃了个饭,随意的聊聊。整个过程很平淡,甚至没有任何起伏,谈的是些不知所以事,但彼此都能感受到各自的内心里那一处伤痛,只是吃吃饭而已了。后来,她问我给她介绍本说看看,我知道这个年纪的人没几个会主动找书看书的,除非是为了考试或者报名了什么课程,再就是如此的了。我也就给她介绍了《一句顶一万句》,不知她看没看,但后来就没再听她提起过往。
看过的书,走过的路,是人生。看过的电影,演过的故事,是生命。我常常在夜深人静的时候,一个人安静下来,看着漆黑的窗外,想象着我身在何处?这里是否安稳?是否踏实?而往往都是翻身起来,拿起书再翻翻。
我喜欢的电影,也就是深入到人性世界的电影了。我喜欢老电影,那种不以特效,不以大制作为噱头的制作,呈现的是一种理念而不是一种博人眼球的制作。
昨夜,我翻了部电影,叫《艾利之书》。电影中那种荒蛮,如同现实中荒蛮的文化世界。也许导演用的是一种夸张的科幻手法,但呈现的却是每一个现实生活中人们荒蛮的内心世界。
我是个挑剔的观众,我不会沉迷于那些能迅速吸引人的大场面和震撼音乐,那些短暂的绚烂之后,什么也不能留下。在我看来,一个人的思维高度,胜过所有亮丽的场面。我不知道《艾利之书》讲述的是一种信仰,还是一种执着,更或者是别的什么东西,但总感觉有东西在心底里蠢蠢欲动……
我记得我看完这部电影的时候,我跟你说的话,
“这部电影很不错的,很有深度……”
书不尽博人眼球,影不尽追逐名利。简单些,认真些。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