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的使命不是发泄,不是控诉或者揭露,他应该向人们展示高尚,这里所说的高尚,不是那种单纯的美好,而是对一切事物理解之后的超然,对善和恶,一视同仁,用同情的目光看待世界。
我听到了一首美国民歌,《老黑奴》,歌中那位老黑奴经历了一生的苦难,家人都先他而去,而他依然友好的对待这个世界,没有一句抱怨的话,这首歌深深的打动了我,我决定写下一篇这样的小说。
人是为活着本身而活着的,而不是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所活着。
我知道福贵的一生窄如手掌,可是我不知道是否也宽若大地?
人的幸福要等到最后,在他生前和葬礼前,无人有权说他幸福!
--------余华《活着》序言
那晚,等孩子睡后,我来到客厅,坐在地板上吹着风扇,一口气读完了《活着》这本书,计算了一下时间,恰好98分钟。安静的夜里,空气燥热,但也适合冷静思考一些大问题:活着或者死去,哪个选择更好?你们知道的,有的人活着不如死去,有的人死去太可惜,应该活着。
故事的主人公福贵可谓经历了凄惨而坎坷的一生,生来富贵的他因为年轻时浪荡不羁间接导致了爹的去世,接着娘病死,后来外出当壮丁两年里,女儿凤霞生病成了聋哑人,后来因为难产死了,女婿二喜在干活时又因为意外去世了,儿子有庆献血时意外死了,久患软骨病的妻子家珍也死了,女儿和女婿留下了一个宝贝疙瘩苦根,原以为福贵和苦根这一老一小会走向故事的结尾,可是苦根死的太仓促了,生病发高烧的他被福贵留在家里,福贵临走时给煮了一大锅豆子,在那个少吃少喝的年代,这锅豆子直接撑死了可怜的苦根,只留下这形单影只的老头儿福贵。
或许有人真的认为福贵生命的延续是一种幸存。毕竟他经历了炮火纷飞的战争,经历了文化大革命,经历了饥荒,经历了家人接二连三的死去,但阎王都没有抓走他的意思。作者在序言里也提到过,“生活是一个人对自己经历的感受,而幸存往往是旁观者对别人经历的看法”,站在旁观者的角度看,这的确是一个命运的垂青者。
但读书和写作都需要代入感,站在福贵的角度看,他只能算是活着了。他的处境之所以还能被命名为“生活”,这与他的心态是分不开的。活着是一种基本的底层的状态,而生活应该是退而求其次的高标准要求。普天之下,芸芸众生都活着,从生命层面来说,众生平等,都是向死而生。但从物质和精神需求层面来说,生活又是各有千秋的,这是一点也不公平的。可很多求死的人都忘了先得活着,才有生活的可能性。
在湿地年会上,我记得王开东老师在演讲时提到一个他小时候的故事。为了让自己在一个黑社会横行霸道的学校里能够继续安心念书,他决定放弃自己的自尊心,主动将自己的生活费借给那个为首的小混混以此去讨好这个黑社会头目,后来这个小混混破天荒地主动将钱还给了王开东老师,并且还很仗义地为他做了一些事儿。
虽然王老师讲这个故事的目的是为了突出信任的作用与意义,但我却从中读出了“活着”二字的意义。如果王开东老师当年没有主动借钱给小混混,小混混也有极大可能性会借到他这里来,不给还得被打,可能打残可能打死,更别提安心念书了。既然这样,不如主动把钱借给他,说他谄媚讨好也罢,说他奴颜婢膝也罢,那都没关系。
总之后来,王老师成为了让我们都很喜欢的王老师,他的公众号是这样介绍的:偶尔针砭教育,偶尔建设学科,偶尔戏说历史,偶尔吐槽现实……绝不偶尔的是,永远保持原创,做教育的盗火者、纵火者,烧尽一切野草以及乔木。王老师写的文章,也的确如他简介里所说的一样,他总是针砭时弊,勇敢发声,有态度,有原则,这似乎和他少年时讨好黑社会的模样大相径庭。
有时候,我们可能会为了站得更直,而弯一下腰杆。首先,咱们得活着,才有东山再起,才有一雪前耻的可能性。韩信忍受胯下之辱避免被打伤致死致残,后来苦读兵法,成为有名的军事统帅。香港警察电影里常常会有卧底,他们埋伏在黑老大身边,点头哈腰,倒酒递烟,隐藏多年,最终直捣黄龙,击溃贼窝,露出真身。自尊心受损、情感重创、事业失意都比不上活着的感觉。
福贵显然是明白的:活着比什么都重要。
最近有个科普类的动漫比较火,题目是《工作细胞》,内容大体为人的身体内部的细胞是怎样为我们工作的。有个网友在评论这部动漫的主题曲时写到:“如果哪天不高兴,或者有不好的想法,请记住这个身体里有37兆细胞还在为你辛勤工作着,他们一直在努力,请你也不要放弃。”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