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博星教育108将讲师朱老师课堂,这里是朱老师第2310天早安问候。
你是不是为孩子不自律发愁?
其实孩子不自律是本能,你让他自律才是本事。
为什么说,不自律是孩子的本能呢?
因为,人的本能行动有两大来源,一是追求快乐,二是逃避痛苦。
多数人的本能都是选择逃避痛苦。
因此,生活中贪玩、学习时偷懒也是大多数孩子的天性。
恰恰你不懂这个道理,就用自己的方式去干涉这种天性,自然没有好结果。
你有没有发现:
有时候,你越是严格要求孩子,孩子越是喜欢偷懒;
你越是紧紧地盯着他,催着他,逼着他,他越想尽办法故意拖延磨蹭;
你越急得火冒三丈,对孩子施加更多的压力,甚至惩罚,可孩子依然我行我素,毫无改变。
下面这个或许就是你的写照。
《超级育儿师》里就有这样一幕:
妈妈每天一下班,就询问儿子:“写作业了没有?”。
一旦发现儿子没有做,就劈头盖脸地一顿骂:“为什么一个字都没有写?”
“我给你打了多少个电话,催了你多少次?”
可孩子呢?
他不仅对妈妈的催促无动于衷,甚至像仇人一样瞪着妈妈,一副“你越是这样,我越是不写”的架势。
为什么会这样?
妈妈上班还惦记孩子的学习,这样尽心尽力,为什么孩子会变成“仇人”呢?
这是因为:
①妈妈的做法是在控制孩子与逼迫孩子,不是正确的管教孩子。
②当妈妈看到孩子没有完成任务,大骂孩子,这是在发泄自己的愤怒,并没有去解决孩子没有写作业的问题。
③这种逼迫、大骂、情绪发泄都是在对付孩子,所以,孩子出于自我保护,就会对抗。
所以,想要养出一个高度自律的孩子,一定要做到这6点。
1.放弃逼迫,给孩子自主的机会。
2.忍住唠叨、指责和催促,让孩子体验“自然后果”。
3.用精神奖励代替物质奖励。
4.给孩子正面暗示。
5.不急于求成,从小改变开始。
6先了解孩子的心理需求,再去解决问题。
下面我们一一来讲:
1.放弃逼迫,给孩子自主的机会。
先给大家讲一个故事:
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有次在大学演讲时,特意带了一只公鸡和一把米。
他把米握在手中,用另一只手强迫公鸡吃米。
结果,公鸡受了惊吓,不仅不吃米,反而扑棱着翅膀到处乱飞。
之后,当他把米随意地撒在讲台上,并远离公鸡时,公鸡反而主动跑去啄起了米。
教育孩子就跟拿米喂鸡一样。
如果总是想控制孩子,逼迫孩子,不仅会破坏孩子的内在动力,还很容易激起孩子的逆反心理,让孩子与我们的期望背道而驰。
所以父母要怎么做?
①满足孩子对自主、自我的渴望。
②放弃对孩子的各种控制、命令和要求。
③尊重孩子的意愿,给孩子一些自主的机会。
④充分调动孩子的主观能动性,让孩子积极主动地去做自己应该做的事情。
下面讲第二点:
2.忍住唠叨、指责和催促,让孩子体验“自然后果”。
什么是“自然后果”?
比如:孩子早起赖床,就让孩子尝尝迟到的后果。
孩子写作业马虎,就让孩子尝尝被老师批评的滋味。
孩子贪玩不吃饭,就让孩子尝尝饥饿的滋味。等等。
为什么要让孩子去体验呢?
大家都知道《小马过河》的故事吧?
《小马过河》向我们揭示的道理就是:
无论别人多频繁地给我们指出危险,都不如我们亲自体验来得印象深刻。
所以,父母应该做的是:
①忍住你的唠叨、指责和催促。
②让孩子从真实的体验里获得经验,从经验中总结因果关系。
③这种体验会让他们真正明白什么是对,什么是错,才有自我驱动和自我控制的内在力量。
下面我们讲第三点:用精神奖励代替物质奖励。
你是不是经常用奖励零花钱的方式激励孩子练琴、写作业、跑步等等。
你是不是感觉开始还管用,时间常就失效了呢?
为什么会这样?
因为,物质奖励会改变孩子的学习动机,让孩子把“我要学”变成了“为了奖励而学”。
一旦奖励停止,孩子学习的兴趣和内驱力也会荡然无存。
这是心理学实验证明了的。
美国心理医生曾做过一个“物质奖励实验”:
他将一只小老鼠放到了自制的木箱子里。
小老鼠在木箱里乱窜,无意中踩踏触发了机关,轻易得到了食物。
经过几次以后,小老鼠轻松掌握了获得食物的技能。
然而,这样的热情和满足感并没有持续多久,小老鼠就厌倦了。
他不再在木箱里走动,而是在自己肚子饥饿时,才会选择按压机关来获得食物充饥。
这就说明:物质奖励,只能起到一时的效果。
所以,父母应该怎么做?
①父母一定要学会改变奖励方式——放弃物质奖励,重视精神奖励。
②比如:给孩子一个满意的微笑,一个赏识的眼神,一句真诚的鼓励和赞美……让他们感受到我们的爱与关注。
③也可以给孩子一次期待已久的旅行,满足孩子的一个心愿。
④陪孩子去看一场电影,去踢一场足球……
⑤让孩子的内心获得巨大的满足感和成就感。
你的奖励越走心,对孩子的激励越持久、越有效。
下面该第四点了:给孩子正面暗示。
你知正面暗示对孩子的影响有多大吗?
心理学上专门做了这个实验,就是著名的罗森塔尔效应。
罗森塔尔曾在一所小学里,从班级中随机挑选部分学生,告诉教师这些学生拥有过人的智力水平,极具发展潜能,但要对其他人保密。
令人惊讶的是,8个月后,凡是上了名单的学生,成绩个个都有了较大的进步,而且,各方面都比之前更优秀。
为什么呢?
这是因为教师对名单上的人抱有较高期望,并且学生感受到教师的关怀、爱护和鼓励,常常以积极态度对待学习以及对待自己的行为,让自己变得更加自尊、自信、自爱、自强。
实验证明,你给孩子怎样的暗示,就会塑造怎样的孩子。
父母怎么做?
①多关注孩子的闪光点,多给孩子一些积极的期待,多给一些正面暗示。
②让孩子知道自己很棒,他才会在我们的暗示下变得越来越好。
第五点是:不急于求成,从小的改变开始。
心理学家弗里德曼曾做过一个实验。
在实验中,实验员到两个居民区去做同一件事情,劝人们在房前竖一块“小心驾驶”的标语牌。
不同的是,第一个居民区的实验员直接提出这个要求,结果遭到大部分居民的拒绝。
而第二个居民区的实验员先请求居民在一份赞成安全驾驶的请愿书上签字,这是很容易做到的小要求,几乎所有人都同意了。
几周后,实验员再次向居民提出竖标语牌的要求,竟然有55%的居民同意了。
这个实验证明:人们不愿意接受较高较难的要求,却乐意接受较小、较容易的要求。
实现了较容易的要求后,人们才会接受较大较难的要求。
所以家长们一定要明白:
①我们不可能一下子让孩子变得自律,不能急于求成。
②先降低我们对孩子的要求,从一个小小的改变开始。
③待孩子照做了,及时给孩子肯定表扬,再逐渐提高要求,让孩子变成一个真正自律的人。
下面我们讲最后一点:
先了解孩子的心理需求,再去解决问题。
营销学中有句话说:“先正确地了解对方的需求,才能有效地解决问题。”
培养孩子自律亦是如此。
比如:孩子学习不自律,是否因为他缺乏对学习的兴趣?
还是讨厌被父母粗暴的委派任务?
或者是体会不到学习的快乐?
又或者是遇到了克服不了的困难?没有成功的信心?等等。
当你面对问题,先能站在孩子的心理需求层面看待问题,你就不会被孩子呈现的问题气急败坏,暴跳如雷。
所以,家长应该做的是:
①当孩子出现不好的行为时,首先不批评、不责备,不惩罚。
②去接纳孩子的不足。
③探寻孩子的心理需求,了解孩子行为背后的原因。
只有找到孩子真正的病灶所在,才能对症下药,药到病除。
最后我想说:
①想要孩子变好,一定要让孩子感觉好。 当孩子感觉很糟糕时,我们永远无法教会他们自律。
②想要养出一个高度自律的孩子,一定要做好以上6点。
③要知道孩子不自律是本能,你让让孩子自律才本事。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