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714加笔。
今天又想起我们搞有声书、播客、视频的同行们,我们都非常关注作品的“数据”。其中“完播率”和“点赞率”这种也是和上述的“评分”状况有着类似的效果。不过,这次就是作为“接收到评分的创作者”这边来考虑这个事情了。
目前,如果大家是经常看类似内容的话,我们会发现一个作品长度一般都在几分钟到十几分钟。主要的原因是,创作者会尽可能把作品的长度缩成这样,实在缩不了就分两期三期这样做下去。其中重要的原因就是“完播率”。
这里也不是我们自己要求别人必须得把整部作品完整听完,而是系统算法会把完播率作为一个重要的引流指标,完播率高的作者或作品更容易得到推荐。尽管这件事无可厚非,但线上作品和实体作品还是有大不同,它们一不像电影能把人按在电影院强行看完(当然也有烂得让人中途离场的……),也不像实体书一样你要看一般就都会买下来。相比之下,线上作品就是那种你可以随时进去,调戏一下进度条,然后不喜欢就可以把它丢掉跑的小可怜。
然而完播率就是,你不是从头听到尾(甚至不能用加速播放),就不会达到100%;如果只选里面5分钟听,那么自然是视频越短,完播率越高了。
于是,其实光看完播率,也很难具体知道自己哪里做得更好,只能反复尝试,反复摸索。
而点赞就更加了,谁也不知道别人点赞是为了什么,是其中有个观点被赞同了,还是整体呢?或者只是因为最后求赞顺手点了呢?毕竟点赞非常廉价,普通的觉得还不错,都可以点个赞。
而这些其实蕴含了极其大量主观信息的举动,都被一视同仁地当做同质化的信息被拿去做判定了。
于是,现在的人就会研究出一大堆短视频、有声播客的“爆款公式”,然后拿去教大家如何变现。
在谋生手段这一层面上,我完全不反对这种大众化的量产作品的手段。
但从其独创性、艺术性来说,发挥的空间不能说没有,只能说是被大幅度压缩了。
而且,这也并不是单向的。毕竟,这个世界上能跟大数据一样快速学习的,正是我们人类。
也就是,我们通过大数据得来的所谓“爆款公式”,其实观众自己就算不特意去留意也能感知到,一个视频应该在什么地方会突出信息,会有广告,会有自己喜欢的内容等等,于是大家就更加不会完整看完作品,而是专门挑自己想看的部分去看。
那么短视频为什么火,现在也许就不难理解了:
创作者爱做,门槛和成本都低,反馈直接——反正那么短,好不好看就十几秒,容易找准方向;
观众爱看,时间和学习成本也低,就算不好看,马上就可以划走……
基本上,创作者在不断对抗完播率,而观众的喜好则在一边“支持”完播率——好看就很快看完,不好看直接划走——的同时也在否定完播率的价值——毕竟视频本来就短得可怜。
那么,显而易见,这样的作品,深度一定有限,除非观众自己脑补。
然而,观众看完一个视频的下一件事往往不是停下来好好深入思考,而是划到下一个。
那么,创作有深度的视频,“给谁看啊?”
所以,短视频上有意义的东西很少,大家却也乐此不疲的原因,很清晰了。
因为足够轻松。
而反过来说,如果没有流量支持,想做深度、难度的东西,一定是会血本无归的。
说到底,还是因为现在的大数据,根本不是真正的大数据。它们只是普通的算法而已。
那么,我们难道要受制于这种人类的雏形吗?
就好比去电影院,如果你不是特意来陪孩子的,会每次都让孩子帮你选看哪一部吗?
当然不会。
那么,为什么要让这些比我们的孩子还要没有想象力,没有创造力的数据来决定我们的喜好?
也因此,我从来不看短视频。
也不太想去创作,虽然它真的很能变现,而我也确实想通过这种方式变现。
但,这么说吧,我不会把这种当做创作,而是会把它单纯当成谋生技能而已。
那么其实我也有问题,因为我没有任何坚持可言,有的只是随波逐流。
只能安慰自己说,等流量大了,我一定会好好做我想做的内容的!
那么,那又是那一天了呢?
只能说,见一步,走一步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