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不住买买买的手,因为你是有偏见的傻瓜——比例偏见
《别做正常的傻瓜》中,有个闹钟和名表例子。
假设你要买个闹钟,在A商店看到一款闹钟很喜欢,售价100元。准备付款的时候,你朋友说,B商店这款闹钟做促销,只要60元。
从A到B需要骑车10分钟。你会不会去B商店买呢?
假设你在C商店看到一款心仪已久的名表,售价6600元,准备付款的时候,你朋友说,D商店在促销,这款表只要6550元。
从C到D骑车需要10分钟。你会不会去D商店买呢?
你的选择是什么呢?
选中红球就给钱,你选哪一个
心理学家Seymour Epstein在1992年做过一个红球实验。
有A、B两个盒子:
- A盒子有10个球,其中1个是红球。
- B盒子有100个球,其中7个是红球。
如果要求取一个红球出来,你会从哪个盒子里取?
理性的选择是A,因为概率更大,但 Epstein 重复过很多次这个实验,他发现很多人会选择B盒子。他把这种现象称为比例偏见。
It appears that individuals are biased toward choices with large numbers of potential successes, rather than large probabilities of potential successes.
个人似乎倾向于选择有更多数量成功的可能性,而不是有更大概率成功的可能性。
简单的说,就是人们喜欢“更大”,对于大的数字更敏感。
不过现在的普遍理解是人们对比例变化更敏感,含义其实是一样的。
后来有几位科学家改进了 Epstein 的实验,证明比例偏见不是偶然现象。并发表在2007年的《Judgment and Decision Making》期刊上,文章标题是《Innumeracy and incentives: A ratio bias experiment》。
他们的实验方法是分两组,各两个盒子:
- 第一组:A盒子10个球,1个红球;a盒子100个球,7个红球。
- 第二组:B盒子10个球,1个红球;b盒子100个球,13个红球。
结果发现,a的选择率明显高于A,而且,a的选择率明显高于B。从而证明比例偏见不是随机选择导致的偶然现象,而是广泛存在的。
100万买股票,选便宜的,还是选贵的
如果有100万用来买股票。选定了两只股票,所有条件都相同,不同的是一只2元/股,一只20元/股,你会买哪一只?
我最初接触股市的时候,选择了2元/股的。
为什么呢?因为我觉得,2元每股的能买50万股,20元的只有5万股;另外如果亏光了,20元的每股的要亏20块钱,2元的每股只亏2块钱。
这就是受到比例偏见影响做出的选择。
理性的考虑,无论是买50万股2元的股票,还是5万股20元的股票,涨跌10%,最终的盈利亏损都是一样的,所以两个都一样。
工作中有时也可以用比例偏见,凸显业绩。
冷门产品的线索量增加时,会用百分比表示。比如,线索量增加了50%,其实只增加了10条,但感觉增长很多。
而说到热门产品的线索量时,就会用数字来表示。比如,线索量增加了10000条,其实只增长了10%。
做图表时,也可以修改坐标轴的起始坐标,将差距的视觉效果拉大,从而凸显自己想要的数据,证明自己的结论。
微信图片_20190321003812.png这可以算是比例偏见的视觉化应用了。
生活中的比例偏见更加常见,因为是很有效的促销手段。
利用比例偏见,让顾客买买买
利用比例偏见,可以让优惠显得更大,让顾客感觉占了大便宜。
加价换购
这是最常见的利用比例偏见的促销手段。
逛超市,满99,加1元,送价值18元洗洁精;
逛服装店,满1998,加2元,送价值100元袜子。
1换18,2元100,很划算哎,赶紧买买买。
但如果改成满100赠18,满2000减100呢?兴致骤减。
买1送N
电商网站常见买1送N、“搭配套餐”,是把低价商品附加在高价商品上产生对比,让人觉得值。
想在淘宝上买个pad给儿子用,有的店说买1送6,有的说买1送10,其实送的都是SD卡、钢化膜、皮套、数据线、视频会员等等不值钱的东西,成本也在价格里了,但能吸引我去点击、浏览。
有的店则是做成套餐,加39块钱是带SD卡的套餐,加169就是带充电宝的了。可其实单独买个充电宝也就那些钱,但和几千块的pad放一起,感觉更超值。
定金膨胀
天猫双11玩过的定金膨胀,付50定金抵150等等,也利用比例偏见,让我们感觉超值,定金又造成了沉没成本,保证我们去消费。
心理学玩的这么溜,也难怪双11剁手族那么多了。
文字游戏
低价用比例,高价用数字,是常见的文字游戏。
麻辣烫折扣,不说20减4,说8折优惠。8比4大呀。
房地产优惠,不说9.8折优惠,说直降20000,一定要用很多个0,显得力度很大。
电商送优惠券,低价的就用折扣券,高价的就用现金券,也是同理。
不过,文字游戏玩的溜的,还要数外卖平台了。
20减15,超划算,赶紧进去看看。
嗯……最低价38.8元起……
来都来了,还有30减20不是,点点看吧。
“再买8.7可减25”,嗯……要不再加点菜?
搭配出来最低也得10块钱。
整个环节一直在用比例偏见来吸引用户进店、下单、加菜。
本来是冲着20减15来的,结果最终是51.3减25,加配送费花了27.3。
用比例偏见,激励自己
想要避免比例偏见,只要想清楚自己真正需要什么就可以。
送的袜子真的需要么?套餐商品真的有用么?这份外卖真的实惠么?
或许无法完全避免比例偏见,但至少能在消费中提高警惕吧。
而在生活中,可以利用比例偏见来约束、激励自己,那种说法更有成就感、更能减轻负担,就用哪个。
比如目标50个俯卧撑,做完了40个,可以想已经完成了80%。
比如目标1个月读4本书,可以换成7天读1本书,降低压力。
所以比例偏见不存在好坏对错,用好了可以创造商业价值,对生活工作也有帮助。
回到最初的问题,同样花10分钟,一个省40元,一个省50元,你选了哪个呢?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