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4日作业:
你的“向上社交”和“向下社交”的比例如何?是否需要调整?你认为“向上社交”的关键是什么?
根据视频学习资料,所谓的“向上社交”,通常是指与比自己社会地位、资源、能力、认知等方面更优越的人建立和维持社交关系,旨在从他们那里学习、获取机会、拓展视野和提升自己。而“向下社交”,则是指与在社会地位、资源、能力、认知等方面相对不如自己的人进行社交。这种社交可能更多地是基于帮助、支持他人,或者在相对轻松无压力的环境中交流,更多的时候,或者只是获得一些价值情绪。
说实话,我就是那种害怕“向上社交的人,尤其是年轻的时候,尤其是见到单位领导,特别紧张,除非工作需要,一般不会主动去找领导。那会儿有几个领导对我印象还不错,从没有主动去把这份好感转化成可利用的资源。但是,如果有机会跟某位“领导”接触的多了,通常情况下是因为工作原因,我不是那种会来事的人,聊的多了,慢慢地,也能把“领导”当成“朋友”来相处。
经历四十多年的社会磋磨,更可能是曾经的平台和项目,接触过一些上层人物,有了一定的去魅吧,不再那么紧张了。尤其是离职前那几年参与的一个大项目,跟好几家“高级”单位合作,也有很多外协小项目,经常直接找别的单位的领导要材料,因为我们是甲方,给钱的一方,领导们都会给一分薄面。有一次,一个公司的第二把手来合同谈判,他们公司做得挺大的,还对我们那身橄榄绿投来羡慕和钦佩的目光,第一次被“上层”当成“上层”,受宠若惊!
不管是“向上社交“还是“向下社交”,即使在工作时,有利息交集的时候,我都没有努力去向上社交,何况如今没有工作的羁绊,我跟人交往都是以舒适为主。不用看别人的脸色,合得来则多来往,合不来碰面都可以不用打招呼的。如果仅以“轻松、舒适”来评判,我可能就只有“向下社交”了。本来性格使然,而今这个年龄,对于“向上社交”还是“向下社交”,我不太会改变我目前的状态,不会刻意去“向上社交”,也不会刻意“向下社交”。当然,目前来说,还是有一种情况是需要“低头哈腰”的,那就是孩子学校的老师,因为孩子的“命脉”捏在他们手里。
对于“向下社交”,有一种我是不太喜欢的,就是那种被“下层”环绕,只从“下层”获取情绪价值。很多人,尤其是男人,很喜欢被周围的人仰视,喜欢那种高高在上的存在感。我本身对外在的各种“袈裟”名誉就不是特别在意,日子过得好不好,只有自己知道,自己觉得好就好了。况且,我也没什么资源可以给别人的。当然,如果有的话,我也愿意跟朋友们无偿分享,因为有偿也是压力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