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归作者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
作者:潘人美(来自豆瓣)
来源:https://book.douban.com/review/9805851/
在他人眼里,我是怎样一个人?我是个成功者还是失败者?
每个人的内心,潜藏着对自身份的一种难言的“焦虑”。
那么如何认识焦虑,了解焦虑,从而解决由焦虑带来的烦恼呢?
01
现在的社会是飞速发展的社会,人们在物质生活得到满足的同时,“焦虑”也随之产生。
而这种焦虑主要表现在我们对自己在世界中地位的担忧,即:身份的焦虑。
不管我们是一帆风顺,还是步履维艰,都无法摆脱“焦虑”对我们的影响。那么,为什么我们会如此在意我们的身份呢?
因为身份的高低决定了别人对待自己的态度。
每个人生在世间都需要两种爱:一种是家人的爱,另一种是社会的爱,即别人对自己的称赞和尊敬。
一旦发现别人不怎么喜欢或者不尊敬自己时,我们就会变得没有信心,甚至失去生活的勇气。
我们总是拿自己的成就和自己的朋友、同学相比较。某一天,在报纸上看到了熟人光彩照人的照片;一起长大的发小儿,突然成为了北京小有名气的律师;同一个寝室的舍友,创办了一家公司......
我们开始焦虑:为什么我不能像他那样成功?难道我比他差吗?
因此,我们开始期望更多的东西,因为这些东西别人有,我也必须有。如果得不到,我们就会焦虑。
那么,怎样才能解除这种焦虑呢?
02
《身份的焦虑》这本书也许可以告诉我们答案。
阿兰.德波顿,英国作家,1969年出生于瑞士苏黎世,毕业于英国剑桥大学。著有小说《爱情笔记》、《亲吻与诉说》及散文作品《拥抱逝水年华》、《哲学的慰藉》、《身份的焦虑》等。
德波顿所有作品中,不管是在《爱情笔记》和《亲吻与诉说》等小说中对爱情进行的哲学式探讨,还是在《哲学的慰藉》中运用欧洲哲学的智慧医治现代人的焦虑不安,都致力于用一种哲学的思想阐述他对事物的看法。
德波顿对人内心的关注远远大于对外界的关注。
《身份的焦虑》这本书,则用通俗、有趣的语言,为我们解读了“身份”的前世今生,以及我们为什么会为“身份”而焦虑。
他援引艺术家、思想家及作家的观点与作品,抽丝剥茧地剖析身份焦点的根源,并从哲学、艺术、政治、宗教等各个角度探索舒缓和释放这种焦虑的途径。
这本书告诉我们:治疗身份的焦虑并没有什么灵丹妙药。但我们可以尽量去了解它、讨论它。
这好比是天气预报,它并不能阻止暴雨的来临。但它可以告诉我们这场暴雨从何而来,强度如何,以及会持续几天,在我们脑海里会形成一个大致的印象。
这样,我们就可以有计划的采取措施,让损失降低到最小范围,从而减轻在灾难面前手足无措的感觉。
03
很多时候,我们的欲望总是与自己真正的需求毫无关系。
我们总是过多的关注他人的看法,我们把生命中最好的时光浪费在他人的眼光里。
一个成功的企业家也许经常过着“失眠”的生活,因为他的焦虑让他每天思考怎样才能成功,怎样才能超越。
我们不能否认“焦虑”能促使人们积极向上以及激发潜力,但过度的焦虑只能让我们愈加消沉,从而忽略那些真正让我们快乐的东西。
怎样走出“焦虑”的阴影,快乐地活在阳光下,是我们更加需要关注的事情。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