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国学与传统文化
此身不向今生度,更向何生度此身

此身不向今生度,更向何生度此身

作者: 玩光的小孩 | 来源:发表于2018-11-28 09:20 被阅读71次

《十牛图颂》

郭庵思远,为五祖法演禅师的法孙,曾在常德梁山为主持,属临济宗。廓庵禅师约生活于南宋高宗绍兴二十年(公元1150年)前后。 《十牛图颂》一卷,全称《住鼎州梁山廓庵和尚十牛图颂并序》。

其一:《寻牛》

颂诗:茫茫拔草去追寻,水阔山遥路更深。力尽神疲无处觅,但闻枫树晚蝉吟。

著语:从来不失,何用追寻?由背觉以成疏,在向尘而遂失。家山渐远,歧路俄差。得失炽然,是非蜂起。

其二:《见迹》

颂诗:水边林下迹偏多,芳草离披见也么。纵是深山更深处,辽天鼻孔怎藏他?

著语:依经解义,阅教知踪。明众金为一器,体万物为自己。正邪不辨,真伪奚分?未入斯门,权为见迹。

其三:《见牛》

颂诗:黄莺枝上一声声,日暖风和岸柳青。只此更无回避处,森森头角画难成。

著语:从声入得,见处逢源。六根门着着无差,动用中头头显露。水中盐味,色里胶青。眨上眉毛,非是他物。

其四:《得牛》

颂诗:竭尽精神获得渠,心强力壮卒难除。有时才到高原上,又入烟云深处居。

著语:久埋郊外,今日逢渠。由境胜以难追,恋芳丛而不已。顽心尚勇,野性犹存。欲得纯和,必加鞭挞。

其五:《牧牛》

颂诗:鞭索时时不离身,恐伊纵步入埃尘。相将牧得纯和也,羁锁无拘自逐人。

著语:前思才起,后念相随。由觉故以成真,在迷故而为妄。不由境有,惟有心生。鼻索牢牵,不容拟议。

其六:《骑牛回家》

颂诗:骑牛迤逦欲还家,羌笛声声送晚霞。一拍一歌无限意,知音何必鼓唇牙。

著语:干戈已罢,得失还无。唱樵子之村歌,吹儿童之野曲。横身牛上,目视云霄。呼唤不回,牢笼不住。

其七:《忘牛存人》

颂诗:骑牛已得到山家,牛也空兮人也闲。红日三竿犹作梦,鞭绳空顿草堂间。

著语:法无二法,牛且为宗。喻蹄兔之异名,显筌鱼之差别。如金出矿,似月离云。一道寒光,威音劫外。

其八:《人牛俱忘》

颂诗:鞭索人牛尽属空,碧天辽阔信难通。红炉焰上争容雪,到此方能合祖宗。

著语:凡情脱落,圣意皆空。有佛处不用遨游,无佛处急须走过。两头不着,佛眼难窥。百鸟衔花,一场懡锣。

其九:《返本还源》

颂诗:返本还源已费功,争如直下若盲聋。庵中不见庵前物,水自茫茫花自红。

著语:本来清净,不受一尘。观有相之荣枯,处无为之凝寂。不同幻化,岂假修冶?水绿山青,坐观成败。

其十:《入廛垂手》

颂诗:露胸跣足入廛来,抹土涂灰笑满腮。不用神仙真秘诀,直教枯木放花开。

著语:柴门独掩,千圣不知。埋自己之风光,负前圣之途辙。提瓢入市,策杖还家。酒肆鱼行,化令成佛!

《清静经》

《清静经》,全称《太上老君说常清静经》,一卷。成书前皆为口口相传,不记文字,直至东汉年间葛玄(164-244)笔录而成书

老君曰:大道无形,生育天地;大道无情,运行日月;大道无名,长养万物;吾不知其名,强名曰道。夫道者:有清有浊,有动有静;天清地浊,天动地静;男清女浊,男动女静;降本流末,而生万物。清者浊之源,动者静之基;人能常清静,天地悉皆归。

夫,人神好清,而心扰之;人心好静,而欲牵之。常能遣其欲,而心自静;澄其心,而神自清;自然六欲不生,三毒消灭。所以不能者,为心未澄,欲未遣也,能遣之者:内观其心,心无其心;外观其形,形无其形;远观其物,物无其物;三者既无,唯见於空。观空亦空,空无所空;所空既无,无无亦无;无无既无,湛然常寂。寂无所寂,欲岂能生;欲既不生,即是真静。真常应物,真常得性;常应常静,常清静矣。如此清静,渐入真道;既入真道,名为得道;虽名得道,实无所得;为化众生,名为得道;能悟之者,可传圣道。

老君曰:上士无争,下士好争。上德不德,下德执德,执著之者,不明道德。众生所以不得真道者,为有妄心,既有妄心,即惊其神,既惊其神,即著万物,既著万物,即生贪求,既生贪求,即是烦恼,烦恼妄想,忧苦身心,便遭浊辱,流浪生死,常沉苦海,永失真道。真常之道,悟者自得;得悟道者,常清静矣。

《心经》

《观音心经》(又称为《摩诃般若波罗蜜多心经》),详解《摩诃般若波罗密多心经》,简称《心经》 。当时有多种译本,其中以大唐玄奘所译为主。

观自在菩萨,行深般(bō )若(rě)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舍利子!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舍利子!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无苦集灭道。无智亦无得。以无所得故。菩提萨埵(duǒ)、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心无罣(guà同挂)碍。无罣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槃。三世诸佛、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得阿耨(nòu )多罗三藐三菩提。故知般若波罗蜜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无上咒、是无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实不虚。故说般若波罗蜜多咒。即说咒曰:揭谛揭谛 波罗揭谛 波罗僧揭谛 菩提萨婆诃。

《玉枢宝经》

《九天应元雷声普化天尊玉枢宝经》。又名《雷霆玉枢宝经》。撰人不详。约出于北宋末或南宋。经文为雷声普化天尊所说。

天尊言:尔诸天人,欲闻至道,至道深窈,不在其他。尔即欲闻,无闻者是无闻,无见卽是眞道,闻见亦泯,惟尔而已。尔尚非有,何况于道,不闻而闻,何道可谈?

天尊言:道者,以诚而入,以默而守,以柔而用。用诚似愚,用默似讷,用柔似拙。夫如是则可与忘形,可与忘我,可与忘忘。入道者知止,守道者知谨,用道者知微。能知微则慧光生,能知谨则圣智全,能知止则泰定安,泰定安则圣智全,圣智全则慧光生,慧光生则与道为一,是名眞忘。惟其忘而不忘,忘无可忘,无可忘者卽是至道。道在天地,天地不知,有情无情,惟一无二。

天尊言:吾今于世,何以利生?为诸天人演此妙宝。得悟之者,俾跻仙阼。学道之士,信有气数。夫风土不同,则禀受自异,故谓之气。智愚不同,则清浊自异,故谓之数。数系乎命,气系乎天,气数所囿,天命所梏,若得眞道。愚可以智,浊可以清,惟命俾之。愚昏昏,浊冥冥,亦风土禀受之移之。天地神其机,使人不知,则曰自然。使知其不知,则亦曰自然。自然之妙,虽妙于知,而所以妙,则自乎不知。然于道则未始,有,以愚之浊之。诸天闻已,四众咸悦。

(原文太长摘录一部分)

《性命圭旨》

《性命圭旨》,全名《性命双修万神圭旨》,作者不详,成书时间宋至明朝。分元、亨、利、贞四集。相传出於尹真人高弟之手。

儒家之教,教人顺性命以还造化,其道公。

禅宗之教,教人幻性命以超大觉,其义高。

老氏之教,教人修性命而得长生,其旨切。

教虽分三,其道一也。

儒之圣教曰:安汝止,钦厥止,艮其止,止其方,缉熙敬止,在止至善。黄中通理,正位居体,思不出位,立不易方,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浑然在中,粹然至善。诚尽处腔子,里乐处方寸。神明之舍,道义之门,活泼泼地,乐在其中。肫肫其仁,渊渊其渊,浩浩其天,天下归仁,退藏於密,保思何虑之天,不识不知之地。难以悉纪,要而言之,无非为此性命之道也。

道之玄教曰:玄牝之门,天地之根,生身处,复命关,金丹之母,玄关之窍,凝结之所,呼吸之根。甲乙坛,戊己门,心源性海,灵府灵台蓬莱岛。朱砂鼎、偃月炉、神室,气穴、土釜、谷神、灵根、把柄、坎离交媾之乡,千变万化之祖,生死不相关之地,鬼神觑不破之机。难以悉纪,要而言之,无非为此性命之道也。

释之禅教曰:不二法门、甚深法界、虚空藏、寂灭海、真实地、总持门。彼岸、净土、真境心他极乐国。如来藏、舍利子、菩萨地、光明藏、圆觉海、般若岸、法王城、西方、天堂、空中、真际、这个、三摩地、华藏海,陀罗尼门、不动道场、波罗蜜地,难以悉纪。要而言之,无非为此性命之道也。

儒曰:存心养性。道曰:修心炼性。释曰:明心见性。心性者,本体也。

懦之执中者,执此本体之中也。道之守中者,守此本体之中也。释之空中者,本体之中本洞然而空也。

道之得一者,得此本体之一也。释之归一者,归此本体之一也。儒之一贯者,以此本体之一而贯之也。

(只摘了关于三教的一部分)

佛经五千四十八卷,中庸三十三章,道德经五千余言,也说不到道的极处。摘录于此,当自了悟,不作浅薄解释。

现代人最纠结的入世与出世,听过一个说法,入世是在一群鱼中游刃有余,而出世是找一片干净的鱼池自己游。要是纠结于出世还是入世,就有了分别心,有道是“此心安处是吾乡”,得悟道者,常清净矣。

佛经中有一个譬喻,大致说在一个秋日黄昏,一片荒野中,一个旅人看到了一片白骨,他被老虎追赶跑到了断崖上,他抓住悬崖上松树上的藤蔓跳了下去。当他以为捡回了一条命时,脚下却是波涛汹涌的深海,三条毒龙正张大了嘴巴等着他。而树上的两只黑白老鼠正啃着藤蔓。此时树上的蜂巢滴下了蜂蜜,他陶醉得舔着蜂蜜,竟忘了自己的境地。

先哲云:人身难得今已得,大道难明今已明。此身不向今生度,更向何生度此身?

愿我等能居宜居处,亲近贤德,持身严谨,广种福田。

一切有为法 

如梦幻泡影 

如露亦如电 

应作如是观

——《金刚经》

转发给有缘人

扫一扫随缘可布施

相关文章

  • 12 思

    此身不向今生度 更向何生度此身

  • 2020-03-23

    此生不向今生渡,更向何生度此身?

  • 此身不向今生度,更向何生度此身

    《十牛图颂》 郭庵思远,为五祖法演禅师的法孙,曾在常德梁山为主持,属临济宗。廓庵禅师约生活于南宋高宗绍兴二十年(公...

  • 万般皆苦唯自渡

    人身难得,佛法难闻。人身难得今已得,佛法难闻今亦闻。此身不向今生度,更向何生度此身。 人出生在这个世界上,就是莫大...

  • 度此生

    人生难得今已得, 佛法难闻今已闻。 此身不向今生度, 更待何生度此身?

  • 无题

    此身不向今生度,更待何时度此身。

  • 似人間無路

    似人間無路 人身難得今已得,佛法難聞今已聞,此身不向今生度,更向何生度此身? 我只有一個簡單的動機開始,人已經早到...

  • 李振凯书法作品佛法难闻今已聞

    人身难得今已得,佛法难闻今已闻,此身不向今生度,更待何生度此身?佛在世时我沉沦,佛灭度后我出生;忏悔此身多业障,不...

  • 《七真传》第二回 万缘桥真传妙道 大魏村假装中风

    了悟犹如夜得灯无窗暗室忽光明 此身不向今生度更向何时度此身 话说王孝廉抱着七朵莲花,移步下山,忽被葛藤将脚...

  • 此身不向今生度,更待何时度此身?

    洛桑陀美上师:【此身不向今生度,更待何时度此身?】 轮回中得到人身犹如昙花一现,希望你们要抓紧现在的机会努...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此身不向今生度,更向何生度此身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hgooq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