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部分: 心、身和情感
对于大多数人来说,抑郁起始于对生活中的灾难或者逆境的一种反应。丧失、”羞辱和挫败的事件可以令我们觉得陷入了困境,特别有可能造成抑郁。
经历过抑郁症的人中,至少有一半人会复发,在第2次或第3次抑郁症发作之后,复发的风险上升到80%~90%,那些在20岁之前发病的人的复发风险更高。重症抑郁第一次发作的平均年龄在25岁左右,有相当一部分人在童年晚期或青春期经历第一次完全的抑郁发作。在任何一个时间点,大约5%的人口,正在经历这种严重程度的抑郁。那些有过抑郁经历的人和。没有体验过抑郁的人之间存在的显著的差异:抑郁会在大脑中铸造一条悲伤心境和复性思维之间的连接,因此即便是普通的悲伤,也会唤起严重的负性思维。心境非常强烈的受思维的塑造。
重性抑郁的识别:在以下8条中,当个体体验到下列头两条症状中的至少一个,以及其他症状中的至少4个症状持续至少两个星期,并且偏离正常功能时,可以诊断为重性抑郁。
1.在一天的大部分时间里,感觉抑郁或者悲伤。
2.对几乎所有平素感兴趣的事物都失去了兴趣或者从中获得快乐的能力。
3.在没有节食的情况下,显著的体重减轻,或体重增加,或几乎每日里都有食欲的增加或减少。
4.难以睡一整夜,或者在白天对睡眠的需求增加。
5.整日明显迟缓或者烦躁不安。
6.几乎每日里都感觉到疲惫或者精力丧失。
7.感到没有价值或者极端或者有不恰当的内疚感。
8.难以集中注意力或有能力去思考,可能被别人当做犹豫不决。
9.反复出现有关死亡的想法或者自杀的意念(有或者没有实施自杀的具体计划)或者自杀未遂。
抑郁症结构的四个维度是情感、思维、躯体感觉和行为。要它们都是抑郁症的一部分并不困难,较难看到的是这些结构中的任何一个部分都可以触发一个下滑漩涡,接着每一个成分会彼此哺喂和强化,这个过程使得我们烦恼持续或易患抑郁症的心理状态变得越来越强。
在情感部分。抑郁症中烦躁是特别常见的症状,特别是年轻人。我们经历抑郁越多次悲伤情感就会带来越多,低自尊和自我责任。这样的自我批判的想法极端强大,极具潜在的危害性,他们可以是抑郁的终点,也可以是抑郁的起点。
在思维部分。对同一事实可能有着不同的解释,而对刚发生的事情的不同解释,可以影响到接下来会发生什么。情感的ABC模式: A代表着情境的事实,B是我们对情境作出的解释,C是我们的反应。我们认为情境本身导致了情感和躯体的反应,事实上是我们对情境的解释导致了这些反应。令事情复杂的是我们的反应,接着会有着他们自己的影响力。而当前抑郁症的病人的这种想法有非常多。比如:我一无是处,没人理解我,我令人失望,我是一个失败者,我毫无价值,我完不成任何事…等等。我们通常把这些有关自己的、有害的、歪曲的想法当做无懈可击的真相,这样做只会加固忧伤情感和自我批判的思维流之间的联结。
抑郁症和身体部分。抑郁症影响着我们的身体,它会带来饮食、睡眠和精力水平的失调。在我们的最古老的大脑里,会有一个对于”威胁”的反应。虽然已经不会再有老虎之类的“外在威胁”,但还会有对于未来的忧虑或者对过去记忆的“内在威胁”。但一个父亲的想法或者图像在头脑里涌现的时候,身体的某处会有一种收缩紧张强撑的感觉,他可能是皱一下眉“胃中搅动一下、皮肤苍白或者后腰部的紧张感。而我们身体的状态可以在我们无觉察的情况下影响到我们的心。如果我们受抑郁症之类,我们可能对身体所给出的任何信号都感到强烈的厌恶,那些信号可能是身体中恒常的紧张感,、疲惫和混乱。从身体到心理是烦恼和不满足,持续反复和恶化,形成了一个循环。
抑郁者和行为部分。抑郁症所伴随的想法,其核心主题是“不足”和“无价值”,他们可以被无限的转接到任何处境中。但其那些可能会提升和补给而不是耗竭自己的能量储备的“非必须和不重要”的休闲活动时,这种“放弃”形成一个滑落的耗竭的漏斗。我们的生活圈变得越来越狭小的时候,就会形成这个漏斗,漏斗越是狭窄个体越发可能体验到浩劫或疲惫。我们可以做些什么来防止原本正常的、可以理解的不快情绪持续或者螺旋下滑,陷入到抑郁症中去呢?我们的首要挑战是去理解:我们为何会对改变感觉觉得如此无力,为何尽管我们勇于施加控制,我们继续变得越来越不能自拔。
情绪不外乎几个基本群组,最突出的是快乐,悲伤,恐惧,厌恶和愤怒。每一种情绪是对特定情境的整体反应。在大多数情况下,进化所形成的情绪反应是短暂的。那么为什么当触发抑郁而烦恼的处境过去了之后,抑郁和烦恼会仍然持续呢?或者为什么有时候,一种不满或不适的感觉会无休止地持续下去呢?简单的答案是:恰恰是我们对自身情绪的反应令这些情绪得以持续。持久和反复抑郁的首要问题并非“感觉忧伤”,而在于我们对忧伤的心理反应。但情绪告诉我们有些事情不对劲的时候,这份感觉明显令人不舒服。而我们对某样东西有负面的感觉,并想回避或者消除它这种初始反应模式,称之为厌恶。厌恶强使我们采取适当的行动来应对处境,从而关闭警告信号。但若是对内在的经历产生同样的反应,可能就会适得其反。当我们对自己的负性想法和情绪有厌恶反应,大脑的“回避系统”就被激活。当我们对自己的负性情绪消极地产生出厌恶反应,把他它们当做要克服消灭打败的敌人时,我们就正自寻烦恼。因此,理解厌恶对理解我们是如何陷于持久的烦恼中至关重要。
背景对我们的记忆有着不可思议的强大力量。情绪可以起到内在背景的作用。而激发出来的思维模式带来的最大的伤害是我们通常意识不到 它们毕竟只是记忆而已。当我们急于把事情理清并迫切的找到一个答案,这样聚焦于问题上,恰恰是用了错误的工具去解决问题, 它只会让我们点燃更多的烦恼,并牢牢困在那些令我们烦恼的想法和记忆中,无法掉头。
我们可以学习用另一种方法与烦恼相处。首先要更加清晰的看到我们是如何令自己陷入烦恼之中的。我们特别需要看清楚激活了的思维模式可以导致诸多痛苦。在行动模式中,我们会聚焦于缩短“我们在哪里”及“我们想去哪里”这两个想法之间的差距。当行动模式开始努力去帮忙时,我们比开始时感觉更加糟糕,在原来的螺旋下滑的心境上雪上加霜。我们可能会把这种自我聚焦的自责的心智模式当做反思。心理学家常称之为过度沉思。当我们过度沉思的时候,会徒劳地纠结于“我们不快乐”这个事实以及不快乐的原因、意义和后果。过度沉思会令我们解决问题的能力大大的降低。中举了一个例子,一个雇农用水在清理自己泼出来的牛奶,他把泼出来的牛奶和他想用来清洗的水混在了一起,而 它们看上去都是一样的,好像越洗越多。而我们的心境也是如此,我们用最大的努力想清理心境,却令心境更加糟糕。应对当下此刻呈现的负性心境、记忆和思维模式,有一种策略进化赠予我们可以替代批判性思维的另一种方法,它叫觉察。
这种不经由批判性思维而是经由觉察来工作的能力,我们称之为心智的存在模式。我们不仅仅凭头脑来认知事物,也会用心和感觉去认知,而且我们也可以觉知自己正在思考。对于心智行动模式所制造的问题,存在模式正是解药。经由培育存在模式的觉察,我们可以:不囿于我们的头脑而去直接感受体验这个世界;能把我们的念头视作头脑中来来去去的心理活动;从现在开始活在每一个当下;脱离我们头脑中的自动导航模式;避开那些会将我们引入抑郁的一连串的心理活动;不再因为此时觉得不安,而强求生活变成某种特定的样子。
在当下有意地、非评判地、如实留心事物而出现的觉知,就是正念。正面意味着在任何特定的时刻如实留意事情现况,无论它们是怎样,而非我们想要它们如何。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