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河灯放流规模全国第一
有的成都人喜欢比富、炫富,喝茶要争着付茶钱,上馆子要争着付饭钱,擦皮鞋要争着付擦鞋钱,理发要争着付理发钱,上厕所要争着付草纸钱,连烧香也要争着付香火钱!总之啥都要争着去付钱,好像当着商家的面不争着付钱自己就没面子一样,但是时间一长,朋友间又要打起肚皮官司来了。与别人闲谈时要对别人讲,自己与某个朋友打交道时常常吃亏,一直数落着哪次茶钱是自己给的,哪次饭钱是自己付的,那个龟儿子朋友从来就不摸包包。一些成都人就是这付德性,又要面子又舍不得票子,一个字就是“假”。
其实“假”也有假得可爱的时候,在金河中放河灯就是这样。本来放河灯仅仅是为了表达一下对先人的敬意和思念之情而已,每人施放河灯的数量是没有规定的。可在成都就把这个民俗活动搞出了特色,好些人家会成十上百地放河灯,好像不这样放河灯自己就特没面子一样,所以成都的河灯历来就以规模大著称。成都的河灯不仅规模大,而且还以流程长闻名于世。得天独厚的金河几乎穿过整个成都城,由新西门流向老东门府河,流程逾十里之遥,这个长度也是全国城市漂放河灯长度所仅见的。
第二节 河灯放流长度全国第一
金河的河灯大都从金花桥起放,每家人少则几盏、几十盏多则上百盏河灯放流,沿途还有很多其他人家和市民的河灯加入。过去听家中老人说,这一夜的河灯会从金花桥起像串起夜明珠般,一直连接到九眼桥、望江楼……河灯浩浩荡荡横无际涯,壮观无比。据说金河河灯漂流时,有人在永兴场(今黄龙溪)也见到过金河的河灯。

阴历七月夜空繁星点点,天边银河格外明亮,纤云弄巧华星闪耀。家家户户扶老携幼,将自家做的或街上买的河灯点燃中心的蜡烛后,放入金河中任其顺水漂流。这时,在原先还漆黑的河面上亮起了层次错落无序的烛光,烛光随着河水的波动而闪亮闪亮地摇曳。倒映在水中的点点烛光,与天上的星光、月光,路边的街灯、岸边燃烧的蜡烛与香火,黄包车的车灯、行人手提的灯笼和手电筒光等交相辉映格外明亮耀眼,无疑地人们一定会联想这是否是九天银河落到了人间?!
乾隆皇帝老官儿有首著名的观河灯的诗是这样写的:
太液澄波镜面平,无边佳景此宵生。 满湖星斗涵秋冷,万朵金莲彻夜明。 逐浪惊鸥光影眩,随风贴苇往来轻。 泛舟何用烧银烛,上下花房映月荣。

中元节那天晚上,人们先在家里烧香、磕头、烧糊纸送走了先人。糊纸还没燃尽,就听金河街上人声鼎沸起来。听见大门外有人在大声武气地吼:"放河灯啰!河灯下来了!一长串河灯从金花桥漂下来了!"新30号的大人、小孩子们赶紧跑出大门,过街直奔河边。刚到河边人还未站定,领头的河灯亮着摇曳的烛光就从人们的脚边缓慢流过。紧接着一长串花花绿绿的河灯像排着队似的浩浩荡荡漂了过来。此时此刻,在河边的各种年龄的看客也兴奋起来。有的人赶紧把自己手中捧着的河灯点燃,小心翼翼地放入河中任随它飘走。开始时放河灯的人还不多,只隔了一小会儿,金河两岸就站满了人群,河灯数量好像也膨胀似地突然增多起来,大家争先恐后地把自己带来的河灯点燃放入河中,加入到这一轰轰烈烈的盛景当中。河灯之多居然发生了碰撞,有的河灯在碰撞后燃烧起来,有的河灯碰撞后沉入了河底,引来了一片“哦祸!哦祸!”成都人幸灾乐祸的特有叫声。
四十年代因为抗战,日机不时飞来成都轰炸而实行灯火管制,成都过中元节的习俗为此也简化了不少,一切仪式从简。
中元节那天为了给回阴曹地府的鬼们让道,街上的店铺要全天关门,这个习俗一直还保留着。再一个保留的就是在金河放河灯的习俗,不过这个习俗在己丑年以后,因破四旧而被彻底地消灭了。七十年代以后政治逐渐清明,估计那时在金河上放河灯的民俗本可以有望恢复的,但因金河已经从地球上消失了,成都金河最美最浪漫的民俗活动从此也就永远消失了!呜呼哀哉!
网友评论